《頌》是《詩經》中專門用於宗廟祭祀、國家大典的詩歌,語言典重凝練,格調肅穆高遠,主要表達對祖先、天地、神靈的崇敬與感恩,同時歌頌王朝功德,祈求福佑昌盛。《頌》依所屬時代和地域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各有風格特色,展現不同時期的禮樂文化精神。
魯頌則反映魯國追思先王、祈願國運延續的情感,如〈閟宮〉緬懷周公、表現宗廟之盛與禮儀之隆。魯國承襲周制,重視禮樂制度,因此《魯頌》的語言更見規整工穩,內容偏於述功頌德,兼具回顧與自勉,展現出禮樂文明延續中自我期許的意識。
商頌為殷商後裔在遺民社群中祭祀先祖時所作,如〈那〉、〈玄鳥〉,多敘述商族的神話起源(如玄鳥感生契),或歌頌先祖功業。其語言古奧質樸,樂舞氣氛濃厚,充滿原始宗教色彩,展現出早期社會對神靈崇拜與血統意識的強烈情感。相比《周頌》《魯頌》,《商頌》更多保存了商代原始宗教的痕跡與神話想像。
整體而言,《頌》的藝術手法包括:
賦:直接鋪陳祭祀場面或祖先功德,語氣莊重,結構嚴整,如〈清廟〉描述宗廟之宏偉。
比:以比喻增強讚頌的生動性,如以宮室的高大象徵祖德之盛。
興:以自然景象起興,引發對祖德或天命的聯想,如〈玄鳥〉以神鳥降瑞興起商族。
重章疊句:反覆吟唱句式,加強音樂感與禮儀氣氛,使詩歌與樂舞節奏同步。
排比與層遞:多層次地排列讚美語句,增強莊嚴肅穆的儀式感。
用典與神話敘事:引用族群起源神話或歷史故事,如商族起源於玄鳥感生,周族祖先受天命興起。
語言凝練高古:字句簡練,辭藻古拙,節奏緊湊,契合祭典現場的音樂演唱需求。
典禮語式與祈禱結構:常以頌祝與祈願結束,表達敬祖思源與對國運昌盛的期待。
《頌》是《詩經》中最貼近宗教與禮樂實踐的一部分,它不僅保存了三代(夏、商、周)祭祀文化的真實面貌,也展現了詩、禮、樂三位一體的古代精神世界,是研究中國早期宗教觀念、政治理念與詩歌藝術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