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國文課本活起來
是否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從小討厭「國文」課,要讀一大堆文言文,就像現在已經使用微波爐卻要我們學習鑽木取火,老師為了使我們會考試,拼命的塞入各種詩詞和古文給學生。
學校去歷史脈絡化的國文學習,使學生不明白深層的詩意和詩人為何而作,當我們不了解當時的時空脈絡,將不曉得詩人也就是「那個年代的創作者」如何思考世界,如何去觀看世界。
片本猶如唐代詩人版《午夜·巴黎》,帶著影迷前往詩人們的黃金年代,原來學生時期所讀到的詩人們彼此相互認識,且在同個時空中互動與成為彼此至交,共同構築了那個年代。
時代的價值觀監獄
故事開始是青年時的高適遇見青年李白,不久後遇見少年杜甫,每一次遇見新角色,都是一次新鮮的體驗,歷史中的詩人、畫家、軍人和著名人士一一現身講述經典詩詞,我的國文課本居然活了起來。
李白的浪漫豪放、杜甫的憂國憂民、王維的禪意自然,本片大主角高適是豪邁剛直、重義輕利、以天下為己任的現實主義詩人與邊塞詩人。在時代背景的價值觀驅動之下,李白出生在商人世家,非常有錢,詩詞非常有才華,但沒有社會地位,一切彷彿沒有意義,「士農工商」是時代的枷鎖,每個時代都有這樣價值觀監獄綁住人們的行為,在最多元的唐代依舊如此。
時代考驗產出經典詩詞
但唐朝當官考核之路猶如現今多元入學方案,從科舉取士(公開考試)、門蔭制度(世襲推薦)、皇帝特召(恩遇推薦)、察舉制度(地方官的舉薦)、軍功邊塞表現(從軍入仕)、幕府門客(高官的幕僚),這些詩人們也嘗試各種門路當官。
他們在遭遇升遷、繁華享樂、高考失利、家族失利變窮、入贅、到前線作戰等,每遇到一次時代的考核,就會催生出一句句經典詩詞,時代的氛圍感十足。
歷史改編劇問題
每部歷史劇免不了一個大問題,這部片有還原歷史嗎?
《亞果出任務》、《最黑暗的時刻》、《關鍵少數》等歷史電影都有遇到這樣的問題。
《亞果出任務》描述美國特務去伊朗,將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偷渡回美國的歷史事件,電影的高潮在機場渡過安檢,差點被攔截下來,但事實上渡過安檢非常平進安穩,沒有任何人懷疑,這是為了使電影後段有高潮所改變的情節。
任何的故事,無論故事「真實」與否,都需要大量的創造力。一方面來說,對話中的每一句話基本上都是編出來的,因為歷史書籍(即便是真實的歷史口述事件)也無法告訴我們當時逐字逐句的準確對話內容。 艾瑞克.柏克在《想清楚寫明白》中提到。
或許歷史電影部分故事情節確實與史實不符,但打開人們去回顧歷史的興趣,文化具有包容度與多元性,當有人開始討論他與歷史不符的那一刻起,就展開了自我調節的文化旅程。永續是現今的趨勢,也可能是價值觀監獄,當大家討論一切的資源越變越少,許多困境使人們對未來感到悲觀,但未來能夠不斷變多的就是文化,是使人感到樂觀,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
《長安三萬里》是一部屬於唐朝詩人們的歷史劇,講述歷史上高適、李白、杜甫三人在和平時期的創作與戰爭時的交錯,是一部能有所得的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