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thological Scene by Dosso Dossi, Getty Museum
先說,<假如榮格99>裡風山漸不是我掰出來的,而是貨真價實、投擲錢幣得到的卦。
一晃眼,小說寫了四年,想也沒想過廢文可以寫這麼久,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一年裡又經歷了許多事,影響最大的莫過於 AI 開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生成圖片、查詢資料、整理資料、構思團體方案…下了指令便很快能得到回覆,完全難不倒它,唯一的困擾是,搞不清楚哪些條件會產生這個回應:「抱歉,我無法生成這張圖片,因為它不符合內容政策。」
僅管有此限制,查詢變得容易、整理資料更為順利,對於創作的助力無法被忽視。
前提是,我的創意如何保持源源不絕。
那次在構思<假如榮格99>時,我找了三枚硬幣在心裡默想,給我個卦象讓澳福以及榮格的故事發展下去。少陰少陽,老陰老陽都出現了,我還是沒有頭緒。
我對《易經》的內容所知有限,就算買了本《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讀過一遍,記得還是不多,唯二記得的是全部是陽爻的乾卦以及全部是陰爻的坤卦,其他的,我要翻閱才曉得擲出什麼卦。
風山漸,便是擲完硬幣查了對照表才曉得。順便問了 GPT 這個卦的意涵如何,也問 GPT 生成圖片;在添柴加薪的狀況下,情節又再繼續延伸。
有個說法是,《易經》不在預知吉凶,而是在卜卦的當下,求卜者的內在心境和外在環境共振,卦象作為象徵呈現出來。
另一種說法是,一事不二問,然而這個二問甚至三問四問,問事者的心態乃至問句,肯定不會一模模一樣樣的,卦象當然也會因為求卦者些微變化而有所不同,至於問卦者會不會注意到這不同,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風山漸,便是寫作者我、小說<麵包術,假如榮格>、故事主角澳福與榮格在那個時空下互動所獲得的卦象,或曰共時性。
我想到一個說法。
一本字典裡,有許多字,《新編國語日報辭典》、《新編辭海》、《50K彩色新編國語辭典》、《最新編五南國語辭典》、《攜帶中文系列:精編國語辭典》、《中華活用大辭典》…林林總總,收錄的字數不同、查找的方式不同、列舉的條目不同、使用的目的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收錄 47,043 字,至於日本諸橋轍次的《大漢和辭典》則收錄超過五萬個漢字。
亅飛寘㐁
這四個漢字,或許你會唸,可以使用手機語音輸入;或許不會唸,在手機上可以手寫輸入,再不然使用手機的倉頡輸入法也行。偏偏第四個字,手寫無法辨識,唸也唸不出來,常用的輸入法也生不出來。囧。
腦袋裡上千億的神經元連結、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銀河系裡所有大大小小的星辰、人類自由至今所有出版品的累積、恆河沙、阿僧祇、那由他、不可思議……永遠沒有提取完畢的一天;那些沒被提取過的,永遠多於被提取過的、被知悉的、被指認的,被命名的,但一個人永遠不知道哪些是沒有被提取過的,因為,無以名之。
第一個漢字,以字典裡的部首做為查詢的手段,速度最快,蓋其只有一劃,最好查找;
第二個漢字,分不清楚什麼部首並沒有關係,會唸就好,就算是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查詢,同一個讀音的字只有14個,也很好指認;
第三個漢字,就算不會唸,部首可以查「寶蓋頭」的「宀(ㄇㄧㄢˊ)」,再加上10劃,倉頡輸入法可以「JJBC」獲得;
第四個漢字,嗯…就算唸得出來,也找不到這個字,畢竟<康熙字典>才找得到這個字,收錄在<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裡。
四個漢字,分別讀做:ㄐㄩㄝˊ、ㄈㄟ、ㄓˋ、ㄊㄧㄢˋ。
用什麼方式在字典裡檢索漢字很重要。
在 3C 年代,用什麼輸入法在螢幕上呈現漢字很重要。
《新編辭海》找不到的字,可能在《康熙字典》裡;不會唸找不到的字,可能換了檢索法或輸入法就找得到了。
無以名之,就好像不存在。腦袋裡的許多意象就因此而不存在嗎?再廣義一點來看,宇宙裡許多的無以名之,就不存在嗎?
《易經》只是另一種探詢腦袋內容的檢索法而已,繪畫、黏土、雕刻、建築、音樂、舞蹈、色彩、動作、塔羅、自陳量表、問卷、遊戲、肢體、表情、聊天對話、星座…也是。
共時性。

Mythological Scene by Dosso Dossi, Getty Museum
「文學作品和白日夢一樣,都是從前童年遊戲的延伸和替代物。」〈作家與幻想〉,摘自《達文西的一則童年回憶:佛洛伊德藝術與文學論集》
記得小時候會玩一種遊戲,翻找一本外皮早已脫落、約莫磚頭厚度的國語字典,翻到某頁從某個字開始,先看其中列出的詞語有沒有令我好奇的,如果有感到好奇的,就看看這詞語的解釋及例句,再由該解釋裡的字詞翻找該詞語,例如,「制服:規定式樣的服裝。如學生制服、警察制服。」其中的規定令我好奇,於是又找到「規定:制定規則,作為行為的規範。如:老師規定上課不可吵鬧」;如果沒看到有趣的字,就繼續翻找下一個,總會有令人好奇的字出現。如此一字疊一字、一字跳一字,形成一個巨大的迴圈,成為一個人打發時間的極佳遊戲。
打發時間還有別的方式,例如拿著紙筆塗鴉,塗出深層心理學的溫尼考特《塗鴉與夢境》(Therapeutic Consultations in Child Psychiatry),例如找人喝酒聊天的柏拉圖《會飲篇》(Symposium),竟然要求賓客保持頭腦清楚、以便討論愛的本質而不給人用餐飲酒,一點兒也名不符實。
打發時間的更好方式,儘管手機佔比頗高,個人認為是閱讀紙本書籍。
《摩訶婆羅多的故事》可說是這一年來幾乎貫穿數篇文章的主題:輪迴、神話、生命、因果、瑜珈、修為,大幅刷新我源自希臘羅馬故事、男性霸權為主的敍事觀點。
說故事的人很重要;我借了奧維德《變形記》,讀起來不怎麼順暢,最後也棄了。
「一個鮮明的當下經歷,在作家心裡喚醒對於早期的、多半是童年的一個經歷的回憶,願望就是以此為起點,在作品裡找到它的實現,文學作品本身就展現了當下的誘因以及舊時的回憶這兩個元素。」〈作家與幻想〉,摘自《達文西的一則童年回憶:佛洛伊德藝術與文學論集》
在這年裡,我還跳著讀了萊布尼茲《人類理智新論》、Schweitzer《耶穌的精神分析》、榮格《象徵與夢的詮釋》、亞里斯多德《詩學》,以及其他沒在小說裡特別標註的作品;至於其他目前想到但還沒借的有《十日談》、《坎特伯里故事》、《唐吉訶德》,那些隨機在圖書館見到的,就先擱著吧。
榮格在精神狀態崩解的那些年,將他的幻象妄想寄情塗鴉於《黑書》,稱之為實驗,將腦袋裡無以名之的意象具象化,順便著手紀錄。
姑且這麼說吧,這年下來的心得是,透過文字將我內在紛雜的思緒輸出,是一種看見,也是一種自我整理,當然還有更多的意象我說不清,就繼續閱讀及體驗去接觸吧。
我寫我存在。
年初和一位身心科診所的主持醫師面試,討論是否要讓我在他那兒兼任。在超商的桌子旁,我們分坐兩邊,聊到是否我還有督導。他的意思不是說我有沒有督導別人,而是我有沒有被督導。
「同儕督導。」有點兒心虛,「我會向資深的督導討論我的狀況。」即使我現在遇到需要討論的情況已經不多了。
這不是說我多厲害;曾端真老師說過她定期接受舊金山 Stern 的督導,吳就君老師則是年近 50 才出國、黃宗堅老師也是中年才轉向榮格,我在博班時,也遇到一位從日本大商社退休、特意到台灣拜師學習幼兒遊戲的白髮大叔,黃素菲老師退休後仍去就讀中文博班…真心要學習,總有許多機會,和年紀無關。何況,現在有心理分析碩士在職專班,向廣大的實務工作者招手。
而是,如何統整個人經驗,成為應用在生活中及工作裡的生命養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事。
空氣中、麵粉裡本來就有許多酵母菌,單單是麵粉和水就能養出酸種麵團,進而製作麵包。
市售商業酵母方便快速,向他人分一些已培養好的酸種麵團也行,養出自己的酸種麵團是另外一條路。都行。
「跑步、瑜珈、重量訓練…現在我透過這些方式和自己對話、反思。」這個說法我比較有底氣,沒說的是,發廢文<假如榮格>和自己對話也是一種反思。
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s the limits of my world. ~ Ludwig Wittgenstein 「我的語言極限在哪裡,我的世界就到哪裡。」

The Astronomer by Johannes Vermeer, Musée du Louvre
‥
‥
‥
‥
延伸閱讀:
*人類行為Q&A:你有辦法不透過語言便進行思考嗎?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4225
*BBC推薦書單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05743405.A.E41.html
*The Astronomer (c. 1668), Musée du Louvre in Paris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annes_Vermeer
*Mythological Scene, Dosso Dossi, Getty Museum
圖片來源:https://www.getty.edu/art/collection/object/103RF6
*維基百科:中文輸入法
目前正體中文輸入法主要有:屬於字形輸入法的倉頡輸入法、行列輸入法、大易輸入法、嘸蝦米輸入法、部首輸入法、筆劃輸入法,和屬於拼音輸入法的注音輸入法、粵語拼音輸入法等。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6%96%87%E8%BE%93%E5%85%A5%E6%B3%95
*<假如榮格>三週年, 2024/4/20
https://vocus.cc/article/661f34a2fd89780001f899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