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不等於幸福,主控感才是真正的快樂燃料
📢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連載專區|點亮 × 極光專文
本文依據:
-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Deci & Ryan, 1985)
- 情緒調節理論(Gross, 1998)
- 主控感研究(Bandura, 1977;Rotter, 1966)
01|自由,為什麼反而讓人更焦慮?
那天,一位讀者私訊我:「我終於離職,沒老闆管,也能自己安排時間了。可是,每天醒來,只有焦慮。」
另一個女孩留言:「脫離六年的消耗感情,朋友都說我該鬆口氣,可我晚上還是空虛到哭。」
自由,不是她們沒有。她們自由了,卻發現——當沒人再規定怎麼活,反而不知道怎麼活。
我聽過太多人這樣說。包括,我自己。
02|自由的代價,是學會「自己決定」
去年退伍,我第一次擁有完整的自由。沒有命令,沒有行事曆,也沒有人告訴我下一步該做什麼。
- 說實話,家人擔心:「離開體制,你的未來會不會很不穩定?」
- 朋友問:「沒有軍人的身分,你怎麼重新定位自己?」
我自己也懷疑過。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不是期待,而是焦慮:「接下來,我該怎麼辦?」
我曾以為,自由等於快樂。但現實是:自由讓人不再受限,也讓人失去依靠。
03|自由≠快樂|三個你以為對,卻讓你更不安的迷思
誤區1|自由會自動帶來幸福
(事實:高自由度的工作者,快樂指數甚至低於有明確目標的人。)
誤區2|擺脫痛苦=獲得快樂
(事實:離婚後的快感通常短暫,半年後快樂感常回到原始基線。)
誤區3|正向思考就能變快樂
(研究顯示,沒有行動支持的樂觀,反而會增加心理落差。)
有個女孩留言過:「離婚後,前夫不吵不罵了,我以為該開心,但夜裡反而更怕安靜。」
自由只是「拿掉限制」,不是「創造幸福」。
04|今天,問問自己:
寫下你最近做的三個自由選擇,然後問:這些選擇,帶來了滿足,還是焦慮?如果答案偏向焦慮,不代表你做錯,而是該開始設計屬於自己的幸福模式。
剛退伍那時,我每天都問自己:「是不是我不夠積極?是不是別人自由得很開心,只有我這麼焦慮?」
後來我明白,問題不在自由,而在自由後的「失控」。以前,有體制安排、有他人期待、有規則限制,即使辛苦,至少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自由,讓我第一次必須自己決定方向。但——我從來沒學過怎麼做選擇,更別說承擔後果。
那時,我才真正理解:我缺少的不是自由,而是主控感。
【這篇你能獲得什麼?】
如果你也正處在「自由卻焦慮」的狀態,你不只是會聽到理論,而是可以獲得:
- 了解自由後焦慮的心理結構(為什麼會發生,不是你的錯)
- 拆解主控感缺口(找出在哪些選擇上失去控制)
- 心理學支持的行動方案(如何重建主控感,不靠意志力)
- 真實案例(你不是孤單的特例)
- 啟動快樂六大密碼的第一步行動練習(讓快樂變得可累積)
👉 下一段,我會從我的親身經歷出發,帶你進入:「快樂不是自由給的,是主控感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