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評小說:在時光的邊角,一碗麵的靜默溫柔——讀李英華〈阿麗婆婆的午餐〉Reading Response for the Mini-Novel “ The Noodle Lunch for Grandma Ali”

屋簷靜靜垂下,午陽斜斜落在舊式瓷磚地上,一如生命裡那些被人遺忘的靜默時刻。重讀李英華的小說〈阿麗婆婆的午餐〉,像是一道流經日常的細細暖流,輕輕淌過我們心中的柔軟角落。記得幾個星期前就已經寫過一篇讀後心得。今天想從另外一個perspective來說說新的感受。
小說的確沒有大悲大喜,也無驚天動地的情節,然而在那些看似瑣碎、微不足道的餐桌對話與電話響聲之間,一個關於老年、記憶、愛與包容的溫柔故事,在心裡悄然開展。
午餐,是最不喧囂的時刻之一。不是黎明的初光,也不是夜晚的歸寂,它正介於兩者之間,如老年人的餘暉時光——不再熾烈,卻仍有光。阿麗婆婆,一位失去烹飪能力的老婦人,在生活的午後時分,仍鍾情於自己記憶中那些有味道的食物:鱔魚麵、紅油抄手、豬肉麵……這些不是僅為填飽肚子的食物,而是一張張無聲的車票,引她穿越過往,一次次抵達那個被愛包圍、鍋氣飄香的時代。
她不說,她也不必說。她挑嘴,她偏執地選擇特定麵店的特定口味,是因為那裡曾有她的故事、她的歲月與被需要的證明。就像她早年為大女兒張羅三餐,市場裡每樣挑過的菜、每次細火慢燉,都是一種愛的形式——甚至,在愛的體溫裡,有一種甘之如飴的疲累,是她心甘情願地去成就的。
如今,愛的重心被生活的變奏打散,她不再是家人飯桌上的主角,只能透過那些熟悉的食物形狀,把散落的記憶重新拾起,用舌尖告訴自己:「我還記得,我還存在。」這是一場與衰老的溫柔對抗,不是激烈的掙扎,而是一碗湯麵裡的微弱火光。
而政賢與淑雲,這對看似生活平淡的夫妻,是這故事的另外兩道光。他們的對話像是生活裡不斷重複的水聲,時而激起波瀾,時而安然如舊。政賢的股票、跑腿與小費生活像極了我們認識的某個人——失業、尷尬、自尊在柴米油鹽中退化為一種沉默的體貼。而淑雲,她是故事裡的心,她那一聲「她會發現你騙她」不是責備,而是一種溫柔的恐懼——怕阿麗婆婆心碎,也怕日子的溫情裂開。
這樣的生活畫面,不僅僅是對老年孤寂的描摹,更是對生活裡愛與信任纖細紋理的輕拭。小說裡沒有誰是壞人,也沒有人真正失誤——即便是政賢買錯了麵,也只是生活的微小偏差。真正動人的是,那些嘗試讓別人快樂的小心思,那些縫合落差的善意謊言。愛,不正是如此嗎?一邊試圖誠實,一邊試圖不傷人。
小說的結尾,我們聽見電話鈴聲的迴響,那聲「難吃!難吃!」像是一場記憶的驟雨,落在時光模糊的邊界。阿麗婆婆分辨得出那碗麵不對勁,她的舌頭記得,那家蘭州拉麵店的味道。這一刻,我們忽然懂了:記憶,不是全然崩解,它只是穿過迷霧,選擇自己願意保留的光斑。
而我最愛的一筆,是阿麗婆婆分辨出「老闆的兒子煮的不好吃」,那一句話裡,不只是對味覺的固執,也藏著對舊日世界秩序的緬懷——她記得那位老闆的手勢、火候,記得他煮麵時的安靜堅定,那些記憶和她的生命緊緊連結,是她對這個世界尚未斷裂的情感細線。
這不是一篇訴苦的作品,也不是哀傷老年生活的控訴,它是一首非常寧靜的詩,在午後的陽光裡,輕輕織出一張舊毯,舊毯上是母親的影子、老人手中的麵碗、電話裡斷斷續續的呼喚與擔憂——以及,那些看似普通卻無比珍貴的日常對話。
我們總說,要「老有所養」,但真正的養,是一種愛的參與,是你願意蹲下來聽她說十遍「那家的豬肉麵比較好吃」,願意陪她找那本總會在抽屜出現卻她已忘記放哪裡的存簿。養,不是給她一個便當,而是與她共享那一碗她選擇的麵——即便你知道她可能會忘了今天吃了什麼,但你相信,愛留下的味道,她的心會記得。
這樣的故事,讓我想到《聖經》裡主耶穌在加利利湖邊煮魚給門徒吃的那幕景象。他明知門徒勞苦無獲,卻早早為他們預備了魚與餅,火爐上升騰的煙氣,不只是食物的香氣,更是一種靈魂的撫慰。人與人之間最深的關懷,往往不在於多大的行動,而是那些準備一碗麵、煮一尾魚的心意——那是愛,是信心,是活著的盼望。
〈阿麗婆婆的午餐〉的美,正在於它教我們用最簡單的事物,去看見最深的關係。在這個信息爆炸、情感稀薄的時代,這樣一篇寫給「日常」的作品,猶如一封被放在老抽屜裡的信——打開時,你會嗅到舊紙張的香氣,那是記憶,是柔情,是在生活風霜裡,仍選擇溫柔相待的心。
阿麗婆婆也許會忘記今天午餐的味道,但她不會忘記那個願意為她買麵、接電話、在她需要時出現在門口的身影。而我們,也不該忘記,在生命最細微的角落,有一種名為「愛」的東西,正以午餐為名,悄悄發芽。
2025-05-01
請讀李英華〈阿麗婆婆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