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bserve(觀察)|AI正悄悄變成一種「默契」
有一次,我去一家朋友創辦的健康科技公司拜訪。
那是一個小小的十人團隊,辦公室裡沒有華麗裝潢,只有幾台螢幕和一台咖啡機。但我注意到,他們在工作時與AI的互動,像是一種「默契」──不是單純的工具使用,而是彼此信任地協作。
開發團隊用AI自動生成藥物成分模擬模型,行銷團隊用AI寫文案、切片客群,連客服都能透過語意引擎精準分類每一封信件的情緒。
我坐在那裡看著他們操作,心裡浮現一句話:
AI不再是輔助者,而是組織裡最冷靜、也最不會喊累的「共事者」。
如果說以前的商業系統是由人撐起來的,那現在,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人機共演」的年代。
而這,不只是技術的升級,更是商業信念的轉換。
Q|Question(提問)|你還在「使用AI」,還是已經開始「與AI共創」?
當我們談AI時,最常被問的是:「會不會被取代?」
但我想問的,反而是這個:
「你的組織,還在用AI『做事』,還是已經學會讓AI『一起想事』?」
過去,我們把AI當作自動化工具,接收指令、輸出結果。
但真正的轉捩點,不在於AI多快、多聰明,而在於我們的角色是否開始改變。
如果你開始讓AI參與前端思考,例如客戶洞察、情緒判讀、預測走勢、創意草稿……
那AI,就不只是被你驅使的「員工」,而是成為你決策流程中的「共思夥伴」。
這個提問,不只是組織轉型的關鍵,
更是下一輪競爭裡,誰能先覺醒的關鍵。
D|Deconstruct(解構)|AI商業應用的三個核心場景
我試著拆解近兩年在顧問案中遇到的AI應用案例,發現它們大致可以歸納成三個典型場景:
1|醫療與高風險場景:加速推演,精準預測
AI能協助藥物開發模擬、疾病預測、甚至在罕見病的影像判讀中提供關鍵輔助。
它不像人會疲倦,能在龐大變數中不斷運算、校正。這不是取代醫師,而是讓醫療變得更有希望。
2|客戶互動與營運:個人化×自動化雙軸進化
從AI客服、智能回覆、聊天機器人,到根據過往行為自動生成推薦訊息,每一個觸點都能更即時、貼心、有感。
真正關鍵不是「回應速度」,而是「理解深度」。
3|供應鏈與決策支持:從資料看見模式
越來越多企業導入AI進行供應鏈模擬、成本預測、庫存優化……讓過往憑經驗拍板的事,現在有更多可視化的推演基礎。
這讓商業決策,不再是倚靠天份,而是建立在即時數據的共識上。
AI不是只待在科技部門的玩具,它早已進入每一個日常營運的角落。
只是你有沒有開始「相信它」,讓它參與更多關鍵環節?
R|Reframe(重構)|你不是被AI取代,而是被「沒學會共創AI」的自己拖住
AI會取代你嗎?其實不會。
真正會讓你慢下來的,是你還在用舊思維看待新能力。
我常說,AI時代的創業者與經營者,有一種新能力要養成:「與AI共構思維空間」的能力。
不是把AI當外包,也不是像操作Photoshop那樣單點使用,而是能夠:
- 把想法丟進AI系統裡對話、擦撞、試錯
- 能設定問題,讓AI協助你看到盲點
- 能理解資料背後的偏誤、可能性與情緒反應
當你能把AI變成一個一起討論的「共學對象」,你才真正擁有這個時代的生存力。
E|Express(呈現)|從現在開始,設計一個「AI共創時刻」
你不用一下子變成技術專家。
但你可以從這週開始,設計一個「AI共創時刻」:
- 也許是開一個只有你與AI對話的「思考小時」
- 也許是把你的文章、簡報初稿丟給AI一起修改看看
- 也許是請AI幫你用不同觀點看待一個客戶需求
從這個小行動開始,你會發現:
AI不是要取代你的靈魂,而是放大你的想像。
這世界最需要的,不是會操作AI的人,
而是能用人性與AI共構未來的人。

—
📎 文末小邀請:
你有設計過自己的「AI共創時刻」嗎?
你如何讓AI成為你事業裡的夥伴,而不是壓力?
歡迎留言與我分享,讓我們一起,在這個光的時代,
練習更真實、更創造性、更有人味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