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間我陪伴多年的小型設計工作室,創辦人是一位極有品味的品牌策展人。這幾年,隨著市場變化與疫情衝擊,她從過去靠實體人脈經營的穩定商模,一夕之間被迫面對「轉型」兩個字。
她問我:「我這麼感性、這麼仰賴與人面對面,數位轉型是要我變成冰冷的自動販賣機嗎?」
那一刻,我沒有立刻給答案。只是靜靜看著她的眼神,知道她真正想問的,是:「我是不是會在這個轉型裡,消失?」而我心中湧現的念頭是:數位轉型,不是讓你變得不像自己,而是讓你能更穩定地做你自己。
O|Observe(觀察)|不只是「跟上」,而是「活下來」
現在的大環境變化太快了。
我們看見:
- 越來越多消費者轉往線上決策與購買。
- 越來越多小型企業,在沒有實體門市、沒有業務團隊的情況下,透過數位工具活得比以往更好。
- 越來越多原本只靠手藝或人脈生存的創業者,開始靠著自動化的流程和雲端工具,建立起可預測的現金流。
但也有很多人,一邊喊著要數位轉型,一邊其實心裡很抗拒。因為說穿了,轉型不只是換工具,更是改變思維、流程、甚至身份認同。
我們觀察到的是一個現象:數位轉型正在變成「是否能生存下來」的分水嶺。
Q|Question(提問)|「用數位轉型」的本質是什麼?
我常問一個問題:
「如果今天你不想只做一單一單的買賣,而是想長出一個穩定的系統,數位化有沒有可能幫你完成這件事?」
數位轉型從來不是為了「炫技」。也不是為了趕流行、撐門面。
而是為了讓你能更穩定、更一致、更不靠運氣地,把自己的價值送出去。
可複製化的系統是已經過模組化,但模組化的不一定可被複製化,
所以,與其問「要不要做數位轉型?」我更想問的是:
「你的價值,有沒有被設計進一個能持續運作的數位系統裡?」
D|Deconstruct(解構)|數位轉型其實有三個維度
我們把「數位轉型」這個大詞拆解開來,它其實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三層結構:
- 工具層|如:行銷自動化系統、CRM、電商平台、雲端帳務系統。 幫助你把日常營運「可見化」「可追蹤」「可重複」。
- 結構層|如:從一次性專案轉成會員制;從人力推動轉為流程推動。 幫助你建立穩定現金流與預測性。
- 信任層|如:品牌內容如何在線上穩定輸出、與用戶維持關係。 幫助你在看不到彼此的網路世界中,持續被信任與選擇。
這三層結構如果拆不開,就會讓很多中小企業掉進「工具換一輪還是沒變強」的困境。
R|Reframe(重構)|不是把自己數位化,是讓價值變成可以流動的系統
我曾經協助一位做手工皮件的創業者,他的產品做得極好,但卻總是卡在「沒有穩定曝光」、「跟不上出貨速度」的問題。
後來,我們沒有「硬學程式」,而是透過:
- 用簡單的內容節奏(每週一篇品牌故事)建立品牌信任。
- 把手工流程拆解出可以「模組化」的部分,做成限量預購制。
- 用雲端表單+AI客服設計一個「自動收單機制」。
結果他不只不再疲於奔命,還意外找到一群願意等上三週的高忠誠顧客群。
所以,我想說的是:
數位轉型,不是冷冰冰的科技入侵,而是讓你的價值成為可以持續流動的能量系統。
E|Express(呈現)|你的轉型,不是為了離開自己,而是成為更穩定的自己
很多創業者以為,轉型是離開自己。
但其實,轉型只是讓你更有系統地、被世界看見。
所以,我想給你三個小小的行動起點,作為這一篇的光之練習:
- 寫下你每週最花時間重複做的3件事 思考是否有簡單工具可以協助你自動化?
- 描繪一次理想的顧客旅程 從看見你到購買你的產品/服務,中間可以設計哪些「值得被記得」的節點?
- 思考:如果你的價值是一種能量,它如何不靠你親自出現,也能持續發光? 這一題,不急著回答。留給你慢慢發酵。
數位轉型,是一種選擇。
選擇讓你不再只是「努力工作」,而是「穩定發光」。
你準備好,讓價值成為一種被世界接住的系統了嗎?

📎 文末小邀請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如何為你的品牌或事業走上真正貼合自身節奏的數位轉型路徑,歡迎加入【光之練習 ArtMind to Biz 的沙龍】。
這裡不只是學習技術,而是一起思考:
如何活成一種,有系統的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