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驅動的創業與商業模式創新
——當技術不只是工具,而是重組未來的「共創者」
O|Observe(觀察)
一個月內,我接到了三位創業者的訊息,問題幾乎一模一樣:
「我想用AI開一個產品,但我不知道要怎麼開始。」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剛開始創業的那段時間。那時候,我還是一位從藝術背景轉進商業顧問領域的「邊走邊想者」,我們得從零打造、試錯、驗證,所有的資源都得靠人脈與時間慢慢換來。
但現在的創業環境,出現了劇烈變化。
不論是設計網站、撰寫企劃、產出內容、做顧客分析,AI 工具幾乎都能一手包辦。許多初創者甚至不用組團隊,就能完成一個MVP(最小可行性產品),兩週就能丟進市場測試。
我看見的不是「AI 取代人」,而是:「AI 讓一個人就能創業」。
這是前所未有的時代裂縫,也是對創業思維的全新挑戰。
Q|Question(提問)
當創業的門檻從「會不會做」變成「敢不敢用」,你準備好了嗎?
以前創業,第一個問題是:「我要賣什麼?」
現在,更多創業者問的是:「我要怎麼用AI幫我做出來?」
我曾經問一位創業家:「如果你現在不使用AI,你的產品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嗎?」
他沉默了一下,然後回我一句:「其實……我只是怕它看起來不夠『人味』。」
這句話讓我停住了。
我意識到——我們不是技術不會用,而是對「讓AI參與創造」這件事,還存在著某種潛在的不安與矛盾。
所以問題不只是「AI 能不能幫助我創業」,而是:「我願不願意把創業這件事,讓 AI 一起共創?」
D|Deconstruct(解構)
創業的本質是「試」,但AI讓你試得更快、更準、更省。
從我這幾年陪伴創業者走過的實戰裡,我發現AI真正帶來的變革不是「幫我做事」,而是改變了創業的節奏與邏輯。
我們可以把AI創業應用的核心價值,拆解成三個層次:
- 快速原型化(Prototyping) 過去光是一份簡報、一個產品介紹網站,就得找設計師與工程師花上幾週。現在透過AI建站工具、文字生成與介面設計範本,幾天內就能做出可測試的產品雛型。
- 市場進入門檻降低 內容生成、自動行銷腳本、客服機器人……這些AI應用,大幅降低了創業初期的人力與資金需求。你不再需要「一支完整團隊」,而是「一人搭配AI軍團」。
- 數據驅動與快速迭代 利用AI分析用戶反應、搜尋趨勢、消費習慣,讓你在產品開發初期就能得到具體建議,幫助決策者更快做出調整。
但這一切的背後,還是存在風險:技術成本拉高了競爭門檻、數據隱私問題未解、AI工具同質化後難以創造獨特價值。
也因此,我常提醒創業者——
不要以為AI是捷徑,它是放大鏡。
你有什麼,它幫你放大;你沒有什麼,它也照樣放大。
R|Reframe(重構)
真正懂AI的創業者,不是技術高手,而是關係設計師。
這段時間,我開始跟客戶說一個新的比喻:
AI不是取代創意,而是「像一位很能幹的助手」。你說得越清楚,它幫得越有力;你越模糊,它就越跑偏。
這也意味著:
未來創業最關鍵的能力,不是學幾個AI工具,而是培養「對市場說話的精準敘事能力」。
你的產品敘事清不清楚?
你的品牌角色明不明確? 你設計的「使用路徑」,是給AI看的,還是給人看的?
我常跟團隊開玩笑說:「現在創業不是要找到最多的使用者,而是要讓AI知道你在幹嘛,然後讓它幫你找到那群人。」
這是一種新的創業方法論。
是把AI當成「共創者」,不是「工具箱」。 是讓創業的本質回到——創造有意義的關係。
E|Express(呈現)
如果你還在等「準備好了再開始」,那你可能永遠也不會開始。
我想邀請你,這一週,不用想得太大。
就從這一小步開始:
找一個你腦中構想已久的小想法,利用一個AI工具,把它做成一份簡報、或是一頁式網站。不要對誰負責,只是為了讓你自己看到:「我做得到。」
你會驚訝,當你從靈感到具體產出,花不到一個下午完成,會喚醒你多少行動的渴望。
AI會越來越強大,但真正的創業關鍵,始終是「你願不願意,為一個還沒被看見的未來,付出現在的這一步」。
—
光之練習小提問:
你腦中現在有一個想實驗的小產品想法嗎? 你願意用AI,把它變成一個可以展示的雛型嗎?
歡迎在留言或沙龍聊天室分享,我會一起陪你打磨這個想法。
讓我們一起練習,讓創意從想法,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