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見聞|從大罷免看台灣公民意識的覺醒

時事見聞|從大罷免看台灣公民意識的覺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由,如同空氣,無影無形,人們往往忽略它的存在,唯有當窒息感來襲,才驚覺到它的珍貴。2025年的台灣,因著一場針對國民黨籍立委的「大罷免」公民運動,掀起了一股保衛自由的浪潮。這場奮起的運動,不僅僅是對特定立委的不滿,更是一場民主自由的深刻覺醒與堅定守護。

「自由就像空氣,只有在窒息時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網路上流傳著這句話,在當下的台灣格外鏗鏘有力。回顧2024年,立法院第十一屆立法委員中,國民黨與民眾黨聯合推動一系列法案,包括《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十五條之一、第十五條之二及第十五條之四條文修正草案》、《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憲法訴訟法》與《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以及對行政院提出的年度總預算「傷筋傷骨」地大幅删減,都引發社會高度的爭議。

這些法案被批評為擴張國會權力、限制公民罷免權,引來對自由機制逐步被侵蝕的焦慮感。當公民意識到選舉權與民主空間正面臨威脅時,那股悶息感瞬間爆發為行動的力量,於是,「大罷免」運動席捲全台。

這場運動最初源自民間對部分國民黨立委的不滿,卻迅速超越藍綠對立,成為台灣民主史上首次不分黨派的大規模公民行動。從花蓮的「微光花蓮」發起罷免傅崐萁,到台北市罷免徐巧芯、羅智強,再到桃園罷免牛煦庭,截至2025年4月底,中選會已受理61件罷免案,其中52件針對立委,包括35名國民黨立委與17名民進黨立委,這已不只是政治風暴,而是一場公民運動對體制的全面挑戰。

更令人動容的是,這場運動的主力來自年輕世代與女性志願者。他們運用新科技串連全國,甚至將觸角延伸至海外四大洲近30個國家。從線上地圖標示連署站,到「罷免指數」的數據分析,都充分展現民間團體高度的組織力與創新力。

來自香港的移民小詩在桃園的罷免行動中,高喊著台語口號「罷免救台灣」,訴說著對自由淪喪的憂懼:「若不支持罷免,台灣的下場就會像香港一樣。」這跨越族群與國界的團結,正是台灣公民對自由價值的共鳴。

然而,運動的燃起,也提醒著冷漠的代價。在2025/05/04 YouTube 〔數字台灣〕談話節目中,主持人謝金河高聲朗讀:「今天你事不關己,明天你身不由己,後天你欲哭無淚,從此你生不如死。」當國民黨立委陳玉珍對文化界人士說出「拿碗要飯的」之時,點燃了千名作家與影視工作者的怒火推出〔台灣行動〕,截至今天已經推出12支大罷免宣傳影片;當國民黨成員不斷公開嘲諷罷免行動,更激起了民眾的不滿。深深警覺沉默與冷漠,只會讓壓迫的鎖鏈逐步收緊,直至最後連自身的自由也難以倖免。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在「反共護台聯盟」成立時喊出:「罷免是反共護台、清除內奸的聖戰!」這句話將大罷免運動提升至國家自由體制的保衛戰。他強調,罷免並非藍綠對抗,而是「選擇反共保台,還是投共賣台」的價值抉擇。這番話喚醒人心:自由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需要每個人主動爭取、共同守護的責任。

大罷免運動的意義,不僅止於能否罷免成功,更在於它喚醒了台灣公民對自由的珍視。從街頭連署到紀錄片《台灣行動影像計畫》,從文學界千人連署到台僑之間流傳的暗號「ㄅㄚˋ ㄇㄧㄢˇ ㄓㄠˇ」,這場運動讓自由這股無形的空氣,再度在台灣的土地上流動。它提醒我們:守護自由,需要每個人的參與;面對不公的抗爭、對權力的監督,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台灣的「大罷免」,是一場公民對自由的宣言。它告訴我們,自由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需要勇氣與行動才能獲得的珍寶。唯有持續守護這片空氣,我們才能在這片土地上,自由自在地呼吸。

raw-image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7.5K會員
833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5/04/29中國及海外網路流傳,華南理工大學院長及院長助理的教授林影、韓雙艷聯名發表題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公開信,歷數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以來的缺失,並呼籲中國人民尤其是大學生們「反對獨裁,爭取民主與自由」。這是最近10年中國體制內知識分子最勇敢的政治批判。值得密切觀察。
我曾是一位中文系教授,三十年來在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史與唐詩,這不僅是個人人羨慕的職業,更是一份志業。唐詩的丰采、文字的深意、詩人生命的起伏,我不僅傳授、研究,更深深沉浸其中。那些書籍不只是工具,而是陪伴我探索學術、思索生命的親近伙伴。
蘇姿丰(Lisa Tzwu-Fang Su)於1969年11月7日出生於台灣台南,她的故事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中最具影響力的傳奇之一。三歲時,她隨父母蘇春槐與羅淑雅移民美國。在嚴格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蘇姿丰自幼展現對科學與數學的天賦。她的科技熱情帶領她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在那裡她獲得電機工程博士。
2025/04/29中國及海外網路流傳,華南理工大學院長及院長助理的教授林影、韓雙艷聯名發表題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公開信,歷數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以來的缺失,並呼籲中國人民尤其是大學生們「反對獨裁,爭取民主與自由」。這是最近10年中國體制內知識分子最勇敢的政治批判。值得密切觀察。
我曾是一位中文系教授,三十年來在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史與唐詩,這不僅是個人人羨慕的職業,更是一份志業。唐詩的丰采、文字的深意、詩人生命的起伏,我不僅傳授、研究,更深深沉浸其中。那些書籍不只是工具,而是陪伴我探索學術、思索生命的親近伙伴。
蘇姿丰(Lisa Tzwu-Fang Su)於1969年11月7日出生於台灣台南,她的故事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中最具影響力的傳奇之一。三歲時,她隨父母蘇春槐與羅淑雅移民美國。在嚴格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蘇姿丰自幼展現對科學與數學的天賦。她的科技熱情帶領她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在那裡她獲得電機工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