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作書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之休。」
2. 注釋
1. 三祀:三年,古人以一年為一祀。
2. 十有二月朔:十二月初一。
3. 冕服:古代帝王、諸侯朝服之制,象徵正式、莊重。
4. 嗣王:繼位的國君,指太甲。
5. 亳:商朝都城。
6. 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百姓沒有君主,無法互助而生存。
7. 后非民,罔以辟四方:君主沒有百姓,無法治理天下。
8. 皇天眷佑:上天眷顧保佑。
9. 克終厥德:能夠完成並堅守其德行。
10. 萬世無疆之休:永無窮盡的美好福祉。
3. 白話文
到了第三年的十二月初一,伊尹穿著正式朝服,迎接太甲王返回都城亳,並寫下勸勉的文字說:「百姓如果沒有君主,就無法彼此扶助而生存;君主如果沒有百姓,也無法治理四方。皇天眷顧商朝,使太甲王能堅守德行,實現萬世無窮的太平與幸福。」
4. 總結
此文記錄太甲悔改歸政後,伊尹迎其復位,並強調君民互依、德政可致長治久安。
啟示
君民互為依靠,缺一不可
上天之命與人之德相輔相成
從政者當重視德行,方可得天命與民心
輔臣應正道扶君,引領國家復興
六、
1. 原文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于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
2. 注釋
1. 拜手稽首:古代表示臣服與悔過的禮節,雙手下拜、額頭叩地。
2. 予小子:我這個年幼無知的小子(自謙之詞,指太甲)。
3. 自厎不類:「自厎」意為從根本或本性起,「不類」即不正、不合於法理。整句意指我從本性上就不符合德的要求。
4. 欲敗度:想要破壞法度。
5. 縱敗禮:任意放縱,破壞禮制。
6. 速戾于厥躬:「速」為招致,「戾」為罪咎,「厥躬」指自己的身體。整句意為自取其禍。
7.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出自古諺,意指天災尚可避免,自作的罪過則難以逃避。
8. 背師保之訓:違背老師和輔臣的教誨。
9. 弗克于厥初:當初無法克制自己、做到端正行為。
10. 匡救之德:指輔佐與挽救的功德。
11. 圖惟厥終:希望還能在未來做得正確善終。
3. 白話文
太甲王叩拜自責說:「我這個愚昧的小子,不懂得德行,從根本上就不合道理。我曾想破壞法度,放縱毀壞禮儀,以致自取其禍。天降的災難還可以避過,自招的罪孽卻無法逃避。過去我違背了師傅和輔佐大臣的教訓,未能從一開始就做好,現在只希望能依賴你們匡正補救的德行,使我能走好未來的道路,善終其事。」
4. 總結
太甲悔過自責,深感自身失德,願從錯誤中改過,依賴賢臣扶助,以圖中興。
啟示
自省與懺悔是領導者的重要品格
自作的過錯比天災更難逃避,應慎行
接受忠諫、矯正錯誤,方能善終其德
治國者須以德為本,法禮不可廢
七、
1. 原文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協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悅。並其有邦厥鄰,乃曰:『徯我后,后來無罰。』王懋乃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朕承王之休無斁。」
2. 注釋
1. 拜手稽首:古代行禮方式,表示恭敬臣服。
2. 修厥身:修養自身德行。
3. 允德協于下:「允德」為真正的德行,「協于下」指能與下民和諧相處。
4. 明后:賢明的君王。
5. 子惠困窮:「子」指先王,「惠困窮」指仁愛救濟困苦百姓。
6. 民服厥命:百姓順從他的命令。
7. 並其有邦厥鄰:包括所有諸侯與鄰國。
8. 徯我后:期盼我朝君主的到來。
9. 后來無罰:王來則不再遭受懲罰,指期待賢君治理。
10. 懋乃德:努力修養德行。
11. 無時豫怠:任何時候都不放鬆懈怠。
12. 奉先思孝:奉事先祖要存孝心。
13. 接下思恭:對待百姓要心存謙恭。
14. 視遠惟明:看得遠才算明智。
15. 聽德惟聰:聽得入德理才算聰慧。
16. 承王之休無斁:「休」為福祉,「無斁」為不衰。意指繼承王的福德而不衰退。
3. 白話文
伊尹拜手稽首說:「能修養自身、以真正的德行與百姓和諧共處的,才稱得上是賢明的君王。先王仁愛困苦之人,百姓皆順從他的命令,無人不歡欣。鄰國與諸侯都說:『我們盼望這樣的君王來臨,若來則不再受罰。』如今大王應當努力修養德行,效法祖先,不可有絲毫懈怠。奉養祖先應懷有孝心,對待百姓應懷有恭敬之心。目光遠大才算聰明,能聽進有德之言才算智慧。我將承繼大王的福德,永不止息。」
4. 總結
伊尹勸勉君主應修身立德、敬祖愛民,以廣施德化、永續國祚。
啟示
君主之德根於修身,展於愛民
不忘祖訓,恭敬謙遜,乃治國之基
賢相輔君,承繼福德,需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