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的大腦,早就悄悄啟動了 AUTO-P 自動導航模式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每次遇到類似的會議爭執,你總是乾脆沉默、悶著頭做完事;
每次要開始寫提案,手放在鍵盤上就是動不了;每次主管交代新任務,你明明心裡有疑問,卻總是點頭說「沒問題」。
你不是沒想過要改變。只是,那個「想改變的你」常常跑不過那個「自動啟動的你」。
我們以為自己正在做選擇,
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的大腦早就自動接管方向盤,啟動一套熟悉的反應流程,
那不是思考,而是一套名為 AUTO-P 的前意識導航系統,早在你意識到前就先出發了。

🧠 AUTO-P 是什麼?
這五個字母,藏著五種讓你無意識卡住的慣性模式:
A|Autopilot 自動反應
情境一來,反應就出來。
你還來不及思考,就已經說了「我來處理就好」、發了訊息、按了送出。 像是肌肉記憶一樣,自動接手。
U|Unaware 無覺察
你甚至沒發現自己又走回同一條老路。
你以為是「這次特別難」,卻沒注意: 自己其實一直在重播過去的腳本,只是情節換了個場景。
T|Transfer 套用舊經驗
過去有用的方法,這次也照抄。
就像拿著老地圖找新路, 明明這次地形不同,你卻還是往熟悉的方向走——結果,越走越偏。
O|Overjustify 過度合理化
「我不是拖延啦,是因為太多會要開。」
「我這樣做,是因為不想給同事壓力。」 聽起來很懂事,實則是包裝過的逃避。 這些理由讓你感覺沒那麼糟,但也讓問題不會改。
P|Postpone 延遲面對
「等一下再處理好了。」「明天再說也不會怎樣吧。」
你知道該行動,卻總是說服自己「現在不是時候」。 一次拖延沒什麼,但日復一日,就是停滯與累積的開始。
🎯 為什麼你老是卡在同一題?
因為你的「慣性導航」,從來不會問你想去哪裡。
它的任務,是讓你安全、省力、不難受—— 但它不保證你會前進、不保證你能突破,只保證你走熟悉的路。
你覺得問題在外部,其實真正在卡的,是那個早就啟動的 AUTO-P。
像是辦公室裡一再上演的劇情:
你說了要放手讓組員負責,卻又忍不住介入;
你說這次要早點開始寫報告,卻又在前一天凌晨痛苦趕工;
你說要把焦點放在策略,卻還是卡在每一個細節裡改來改去。
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努力的方向已經被導航預設,無聲地帶你繞回原點。
🛑 該怎麼關掉自動導航?
要關掉 AUTO-P,不是硬要壓抑慣性反應,而是開始「意識到前意識」的運作。
所謂「前意識」,就是那些你以為你在選擇,其實早已預設好反應路線的狀態。它藏在日常習慣裡,也藏在你沒時間多想的每個當下。
你可以從三個小步驟開始,漸漸把自動反應拉回主控權:
- 暫停自動反應
當你準備開口、下決定、按送出鍵的那一秒,先停一停。問自己一句:「我現在是因為真的想這麼做,還是這只是我慣性的反應?」光是這個停頓,就足以讓你跳脫 AUTO-P 的軌道。 - 看見自己的「慣性腳本」
每個人都有幾套不自覺的劇本:有人一遇到衝突就想退讓、有人面對壓力就硬撐到底。試著幫它命名——像是「討好模式」、「完美主義導航」、「先做再說」——一旦能叫出名字,你就更有力量重新選擇。 - 創造一個「不一樣的選項」
不是要你一口氣做出巨大改變,而是從一個小轉彎開始。例如:平常你都直接接下任務,這次試著先詢問「期望是什麼?」;或者,平常你習慣立刻回應訊息,今天試試延後五分鐘回想自己的感受。 每一次小改變,都是你從前意識轉為清醒意識的證明。
🧭 結語|當導航太熟,路就容易走錯
AUTO-P 不是壞東西。
它讓你在疲憊時保留能量,讓你在熟悉情境中快速應對。 但它不能帶你走出困境、找到轉機。
真正的改變,不會從「更努力走舊路」開始,
而是從「看見自己一直走舊路」開始。
你想去哪裡,只有你能決定。
願你今天,就勇敢按下那個暫停鍵, 打開眼睛、關掉導航,選擇一條真正屬於你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