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這本書是在一個雨天的午後,我在古樸的美濃文創中心,啜飲一杯咖啡和享用甜點,在一列陳舊的書堆中,隨手拿起翻閱,沒想到愈看愈投入,回家後便又向圖書館借來仔細研讀。
喬哈利之窗(Johari window)
如果挑選自己的三個形象拍成一組照片,你會怎麼選? 那個最大放在最前面? 別人會同意你放的位置嗎?
你對自己的了解有多少? 我們的身分、扮演的角色、自我認同或許一直在改變,你會如何定義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發展自己的各種身分,隨著年齡增加,我們開始發現最適合自己的幾個生活範圍,因此身份也愈來愈確定、成熟。書中提到「喬哈利之窗」,做為增進自我認識的工具。這扇窗分為四個象限,每個象限代表自我與他人之間對個人資訊的了解程度。

我們必需誠實面對自己真正看重的東西,面對我們希望如何定義自己、希望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
組合式工作者
這本書裡最吸引我的,是「組合式工作者」的概念。
當時我剛從全職工作轉換為兼職工作者不久, 正在嘗試著以「最大化自由安排時間,提供專業服務的接案工作模式」,打造想要的生活。保留更多的運動時間,有空閒從事喜歡的活動,還要完成家庭事務與陪伴孩子長大,是以往全職工作時很難兼顧的。
因此大師韓第離開大企業,規畫組合式工作的想法,讓我心動不已。
組合式的思考主張的是,生活的絕大部分就是工作,有的部分單調無聊,有的部分賺很多錢,有的部分本身就值回票價。關鍵在於「工作的平衡」。就算是全職工作者,也要考慮自己這個工作是否平衡。不少人發現,變化跟休息一樣有效。寫作、閱讀與研究、家務,不同類型混合起來,生活就愉快多了。
要過自己的生活,這種自由的意義不只是建立自己的事,還涉及認真思考我們生活的目標及優先次序,甚至包括如何最適當地安排我們身處的空間、如何恰到好處的分配我們的時間。得設法弄清楚我的生命是怎麼一回事,什麼最要緊,以及我要在何處與何時做這些要緊的事。
讓工作不只是以時間和勞力換取報酬,減少「上班等下班」的枯燥和無效的時間浪費,在工作中最大程度得到收穫和意義,是我不斷提醒自己和追求的目標。
不再由他人來定義「你有多少價值(薪水)」「你的時間該用來做什麼」,最大的風險是報酬不固定,還有不知不覺中反而虛度光陰。因此更需要經常思考和做好計畫安排才行。
組合式工作者,可能得花7年以上時間,工作來源才能保持穩定。沒有一個標籤能告訴別人,自己屬於什麼組織、有資格做什麼。自由很好,但我的自由是為了什麼?
一旦收入足以滿 足基本需求,還有什麼理由去追求更多的收入,去買更多不必要的東西。 在我們找到金錢「足夠」的定義之前,永遠不會有真正的自由。
探索自己是一生的學習
過去的時代,生命只是為了生存,單純得多。現在物質層面容易取得,我們不得不在生存以外尋找一個目的。
人是唯一不只受食慾和本能驅使的生物。假如從讀什麼科系、找工作、幾歲結婚、要生幾個孩子、住多大的房子、該有多少財富才能退休,都要別人來告訴你,或是跟隨世俗的想法,那也太浪費這一生寶貴的時光。
我們的一生其實是在尋找自己的身分,臨死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誰、自己真正的能力,就真可憐。生命的過程,像是爬一座身分的梯子,我們逐漸證實、發現自己。
成功的人生並不等於先知道做什麼再行動,而是剛好相反。只有在行動、實驗、質疑與再行動中,才能發現自己是誰、是塊什麼料子。
有時覺得人很渺小,一生看似很長,其實又很短。你彷彿能完成許多事,最終能留下或成就的卻又寥寥無幾。
我們所做的事在宇宙間可能一點也不重要,但為什麼還是做? 因為想在死前發現自己的每一個面向。
假設我們停止探索,那跟死亡有什麼區別? 人並不害怕死亡,卻因還沒做過這輩子所有想做的事而難過。怕在親身體驗自己每一個可能面向之前就死去。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每個日子,盡可能發揮生命的價值,減少遺憾,好好生活,也就比較能夠好好告別。
----------------------------------------------------------------------------------------
- 書名:你拿什麼定義自己?:英國管理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
- 作者: Charles Handy (查爾斯.韓第)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年: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