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放棄過哪一項「看似無用」的學習?
你是否曾經因為這樣一句話而中斷了某個學習計畫:「這個技能將來真的用得上嗎?」
也許是那本學了一半的攝影手冊、那堂線上插畫課,又或是學了幾句就放棄的泰語。你不是不喜歡它們,只是你腦中總有一個聲音在提醒你:這些東西似乎沒有實用價值,不值得花時間去學。
在這個講求效率與回報的社會裡,學習的價值似乎總要被「有沒有用」這個標準衡量。教育制度從小灌輸我們要「學以致用」,職場更是如此,各種技能課程也以「幫你加薪」、「快速轉職」為賣點。於是,很多人不自覺地陷入一種功利性學習的循環:只有短期內能轉化為工作、收入或地位的技能,才值得學習。其他像是文學、音樂、繪畫、哲學、歷史、甚至是興趣導向的動手能力——則被視為「沒用的東西」,理所當然地被擱置、放棄,甚至不曾開始。但這樣的學習觀念,真的對我們有利嗎?我們是否忽略了其他更深層的價值?
歷史上無數次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文化重構都在提醒我們:真正的競爭優勢,往往不來自「立即有用」的那一項技能,而是那些當時被忽略的、看似無用的知識和能力。它們或許默默沉睡於我們的生活角落,卻能在關鍵時刻爆發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這篇文章想跟你聊的,正是這種「無用之用」的智慧。看似無關緊要的技能,如何在未來的某一天,悄然轉化為你職涯的助力、人生的轉機,甚至內心的力量來源。
或許,學習本身就不應該被「能不能馬上用上」來框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超越短期回報的長遠眼光,一種不被實用綁架的學習自由。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有用」的技能?
關於「無用之用」的思考
「技不壓身」,這句我們耳熟能詳,是一種務實的生活建議,但實際上,它蘊含著極為深刻的生存智慧。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這句話的價值不僅未曾過時,反而愈發顯得前瞻且洞察未來。
「技不壓身」的核心意涵在於「多一項技能,不會成為負擔,反而可能成為資產」。它所揭示的就不僅是一種技能策略,而是一種對人生與世界的理解方式。
《莊子·內篇·逍遙遊》中提到的「樗樹」,因其木材無法用作建築,被認為是「無用之樹」,卻因此得以終老於天地之間,不被砍伐。「無用」,反而成了它最強大的保命之道。這種看似矛盾的智慧,其實指向了一種深刻的人生策略: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馬上能看到用途的東西;而那些眼前無用的,往往因為它的非功利性,反而蘊藏了長遠的力量與自由。
在現代社會,我們身處於一個以效率為導向、結果為導向的節奏裡,容易忽略了那些「暫時無用」但「長期受益」的技能與知識。我們過度依賴可計量的價值,而忽視了那些無法即刻變現卻能深刻塑造我們思維、人格與命運的事物。
試想一下,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五年會出現什麼樣的新職業,也無法保證今天的專業技能在十年後是否還有市場。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多元技能」成為一種保險,一種應對未來變局的內在資本。而這些技能的來源,往往不是職場硬性要求,而是你在某個週末因為好奇心而報的一堂課,或是在書店閒逛時一本隨意翻閱的書。
技能學習本身,對人的大腦和思維方式,具有不可忽視的鍛煉效應。學習新技能能顯著提升大腦的可塑性,刺激新的神經連接,強化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這些認知上的「隱性資產」,即使當下看不到直接產出,也會在未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浮現。
技能的價值,並不全然體現在「能不能用」,而在於它如何形塑你這個人。當你開始學習某項看似無用的能力時,你也同時在塑造一個更加靈活、多元、有餘裕應對未來的自己。
學習,不該只是為了應付當下的需求,而是一種拓寬可能性、培養內在自由的方式。
看似無關的技能如何產生意想不到的價值
我們常常以為學習技能必須「對口」,設計師學設計、會計學財報、工程師學程式,彷彿技能只有在專業範疇內才具有意義。然而,現實中那些真正讓人脫穎而出的創新與突破,往往來自技能之間意想不到的組合與融合。這種跨領域的能力,不但能帶來差異化競爭力,甚至能在職涯轉折點成為關鍵助力。
跨領域技能的融合創新案例
- 設計思維改變職場定位
Emma 是一位任職於行政部門的普通上班族,日常工作繁瑣重複、缺乏創意空間。某次因為好奇心驅使,她利用週末報名了線上的 UI/UX 設計課程,原本只是想提升簡報的美感,沒想到卻開啟了她全新的職場角色。 當公司推動數位化內部流程時,她主動承擔,將原本混亂的行政介面變得簡潔直觀,不僅大幅提升了效率,也讓主管重新審視她的價值。從一名默默無聞的行政職員,成為專案流程設計的重要參與者。
- 心理學讓他成為更好的工程領導者
Jason 是一名資深的後端工程師,他的邏輯思維嚴謹,但常常在團隊溝通中顯得生硬。出於對人際互動的困惑,他開始在知識付費平台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同時在MOOC自修幾門關於認知行為、溝通技巧的線上課程。 當他升任技術主管後,他開始用心理學的視角來理解團隊成員的動機與情緒,改善了與同事溝通的品質。他發現:「原來我不是缺領導力,而是缺乏理解人的能力。」他的學習經歷,使他成為一位更具同理心的技術管理者。
- 簡筆畫成為銷售簡報的亮點
Lily 是一位資深業務,為了打發通勤時間,她開始學習簡筆畫,原本只是打算畫給女兒看。某次在與客戶的說明會上,她靈機一動,在簡報中增添一些手繪小圖案,這種方式讓客戶印象大大加分,為公司帶來業績成長誰能想到,一項看似與銷售毫無關聯的技能,竟成為她最具特色的職業利器?
「副業技能」如何成為主業的強大輔助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真正具有潛力的技能組合,未必是「正對正」的匹配,而是來自意外的補位與協同效應。當我們學會從不同領域提取資源時,技能之間會產生類似「化學反應」的放大效果。
那該如何判斷哪些副技能可能為主業提供強力助攻?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思路:
- 思維補足:技術職如果學會表達,會比只會做事的更能說服;溝通職如果懂一點數據分析,就能做出更具說服力的策略。
- 附加價值:如設計、美學、影像處理、寫作這類技能,能將原有內容「包裝」得更吸睛,也更能打動人心。
- 轉化創新:不同領域的知識相交時,最容易誕生創新。歷史上許多偉大的創意來自不同行業的交叉,例如工程與藝術的結合、科技與心理學的融合等。
應對不確定性的最佳武器
在這個科技變動快速、產業結構日益模糊的時代,最危險的不是學會太多技能,而是把所有籌碼都壓在單一專業上。單一技能的價值,容易在技術被取代、產業萎縮或市場轉向時瞬間瓦解。
想像幾個未來場景:
- AI 進一步取代基礎的處理工作,行政助理如果能懂設計流程或撰寫腳本,反而更不易被取代;
- 教師如果會剪輯影片與經營社群,就能跨足線上教育,經營個人品牌;
多元技能不是雜而不精,而是分散風險、拓寬邊界的策略。它讓我們在面對未來未知挑戰時,有更多選擇與主動權,也能在被迫轉型時更從容不迫。
打破「有用無用」的二元思維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與社會觀念,往往將學習與「實用」畫上等號。這種思維根深蒂固,導致我們在評估一項技能的價值時,最常問的問題不是「我是否喜歡」,也不是「這對我有啟發嗎」,而是:「這對工作有幫助嗎?能賺錢嗎?有用嗎?」
這種過度功利化的思維,其實是一種狹隘的二元對立——將世界簡化為「有用」與「無用」兩極,忽略了知識與技能的多層次、多階段價值。真正危險的,不是學會了一些短期內派不上用場的技能,而是我們開始用「立刻有用」這種思維,來決定人生的每一個學習選擇。
挑戰「立即有用」的狹隘思維
短視的學習觀會帶來三種潛在危害:
1. 扼殺探索的可能性
當我們只追求馬上有結果的學習,會自然排除所有需要時間累積的領域,比如藝術、寫作、語言、甚至科學研究。這些原本可以拓寬人生維度的能力,卻因「短期看不到效益」而被摒棄。
2. 培養不出真正的專業力
很多專業技能並不是立刻見效的,它們需要長期的練習與反覆的錯誤修正。用功利導向的方式去選擇學習內容,反而容易讓人淺嘗輒止,無法沉澱出深度與洞見。
3. 忽視不可預測性的風險
未來職場的變動速度超乎想像。你今天認為「最有用」的技能,明天可能就被演算法或自動化取代。如果只學眼前看得見的「剛需技能」,會讓你失去長期抗風險的能力。
我們不妨換一種視角來看技能學習,把它當成一種「長線投資」。正如金融市場上講究分散風險、長期持有,技能也是一樣。很多技能的價值,是在未來某個不可預期的場景中爆發的。學習不應是應急工具,而是一項增值資產——你今天播下的種子,或許幾年後才會開花結果。
重新定義「有用」的標準
如果我們跳脫傳統的功利性評估框架,會發現「有用」其實不應只看產出,更應該看它是否帶來內在成長、思維拓展、甚至是生活的深度。真正的技能價值,往往不是在產出某個可計量的成果,而是在於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1. 技能是自我成長的工具
當你學習一項新技能時,除了獲得具體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新的觀察方式、邏輯思考模式與情緒調節能力。無論是學畫、寫作、手作還是語言,學的從來不只是技術本身,而是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面對未知、如何跨出舒適圈。
2. 學習是一種生活樂趣與自我實現
有些技能,或許這輩子都不會帶來收入,但卻能帶來成就感、專注的愉悅與意義感。許多人在手工藝、廚藝、園藝、攝影中獲得內在的滿足與秩序感,這是無價的心理資本。當我們把學習還原為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它就從生產工具,變成生命的養料。
3. 多元技能培養的是「應變力」與「創造力」
當環境改變、職場洗牌、人生轉向,擁有跨領域技能的人總是更有底氣。他們能從不同視角思考問題,擁有更多轉型的籌碼,更容易從混亂中發現機會。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用」與其說是技能的問題,不如說是我們用錯了標準。真正的「有用」應該是這個能力能否幫你成為一個更完整、更自由、更有選擇的人。
如何選擇和堅持看似「無用」的技能學習
我們該學什麼?又該如何堅持?
看似「無用」的技能,其實只是短期內看不到直接回報,但長遠來看,這些技能可能正是構成未來競爭力與人生彈性的關鍵。要善用這些技能,關鍵不只在於學,更在於選得對、練得久、用得巧。
選擇技能的四個原則
1. 遵循好奇心:學習不該只靠「應該學」,而是「我想學」
當你對某項技能產生自然的好奇,它就更有可能持續下去。興趣驅動是學習的最佳燃料。即使看似無關現實,它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延伸效應。不要壓抑那份「想嘗試看看」的衝動,因為它背後隱藏著你未被發現的潛力。
2. 考慮與現有技能的互補性:打開橫向擴展的可能性
學習某項新技能時,可以思考它是否能與你現有的專業產生「交叉火花」。例如,會寫程式的同時學心理學,能更理解用戶需求;懂業務的人學設計,能讓簡報更具吸引力。這些看似無關的交界處,往往才是創新與價值所在。
3. 跳出舒適區:用學習挑戰慣性思維
如果你總是待在熟悉的領域裡學東西,你其實沒在真正「學習」,而是在加強已有的認知結構。真正有轉變力量的技能,是那些讓你感到陌生甚至略有不適的。
4. 堅持長期視角:把學習當成人生長線投資
不要因為短期內看不到成效就放棄。就像種下一棵樹,不可能明天就開花結果,技能的價值往往在未來某個時刻才會顯現。當你拉長時間軸,就會發現那些「無用」的學習其實是默默替你鋪路。
克服外界質疑的心理策略
面對來自他人或內心的「這有什麼用?」的質疑,是許多學習者放棄的主因。如何突破這道心理障礙,是堅持下去的關鍵。
1. 轉化質疑為確認內心的機會
當有人質疑你學插畫、學陶笛、學現代舞的「實用性」時,不妨反問自己:「我學這個,是為了什麼?」如果答案是因為熱愛、因為覺得快樂,那就是足夠的理由。這不是逃避實用主義,而是堅持屬於自己的學習意義。
2. 建立內在動機,勝過外部認可
如果你學習的動力來自外界的認可,那麼一旦掌聲消失,你也會停止。但當學習變成一種內在的渴望與習慣,就算沒人看見、沒人稱讚,你仍會持續。這是一種內在自由,也是長久堅持的真正來源。
3. 設定適當期望與里程碑
面對需要時間醞釀的技能,設立小目標是很實用的策略。你不需要一次完成一整本小說,可能先從一篇短文開始;不需要馬上拍出電影,可能先從剪一支日常 vlog 開始。里程碑讓進步變得可見,也讓過程更有成就感。
有效學習的方法論
選對方向之後,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有效率地學習,則是讓技能開花結果的關鍵。對多數成年人而言,時間、體力、責任都是必須面對的挑戰,但仍有方法突破限制。
1. 善用碎片時間:從5分鐘開始也沒關係
學習不必等有完整空檔才開始。你可以在通勤時聽Podcast、早餐後寫幾句心得、睡前翻兩頁書。零碎時間累積起來,往往比一次「轟炸式學習」更持久且有效。
2. 採用「學-練-用」的循環模式
學習一項技能的最佳方式,是讓它快速進入實踐環節。看完攝影教學,就立刻試拍;學了新的語言,就試著找母語人士說看看。學習不是儲備,而是行動的延伸。
3. 在日常中找練習場景:讓技能變生活的一部分
你不需要等「準備好了」再開始運用所學。把新技能融入日常:透過寫感恩日記練習寫作、看外語影片培養語感、設計技能拿來美化工作用的簡報、程式設計技能用來自動化生活小任務。當學習變得生活化,你的技能才能真正內化。
「看似無用」的學習,從來就不是對抗現實,而是為了創造一種更廣、更深、更自由的人生可能性。選對、堅持、善用——你所學的一切,未來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報你。
讓我們看看一些普通人的案例
理論可以解釋道理,案例才能打動人心。這裡分享三位看似平凡但選擇學習「無用技能」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也許會讓你重新思考什麼是「值得投資的能力」。
- 用程式語言理清生活的數字世界
Claire 是三個孩子的媽媽,與老公結婚後一直當全職家庭主婦。她並非理工科出身,對電腦也不特別在行。某天下午,她在網上看到一個免費的 Python 課程。出於好奇,她開始學習寫程式。
沒想到學著學著,她開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家庭預算管理工具,幫助丈夫妥善地管理好家庭財務狀況。後來,她把學習到的知識分享到社群平台,竟然吸引不少家庭主婦的關注,意外地成為一名小網紅。
Claire 從沒想過,自己在照顧家庭之餘學的這項「看似冷門」的技能,竟然在無形中提升了全家的經濟安全感,也重建了她作為母親與女性的自信。
2. 一名工廠工人的寫作之路
Daniel 在中部某地的五金工廠上班,每天的生活幾乎一成不變:機台、噪音與汗水。他總覺得心裡有些東西說不出口,直到某天,他看到網路上的一個寫作挑戰活動,主題是「每週寫一封給未來自己的信」。
從那天開始,Daniel 每週下班後都會在手機記事本裡寫一段話,有時記錄今天的心情,有時講一段年輕時的故事。幾個月後,他累積了幾十篇短文,在朋友鼓勵下,他開始在社群媒體上匿名發表自己的文字。
慢慢地,有人開始留言、轉發、鼓勵。有人說他的故事像極了自己父親的青春,有人說讀著他的文字能感受到現實之外的溫度。Daniel 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把這變成副業,甚至職涯的轉機。如今,他開始接業配,甚至受邀去高中職分享「如何用文字表達勞動者的生命」。
他不是中文系畢業的,卻靠寫作讓世界看見了勞動的美。
3. 退休後的學習重燃人生熱情
Margaret 今年 67 歲,退休前是一名小學教師。退休後的生活原本平靜,卻也顯得單調。偶然一次與孫女的聊天中,她聽聞「影片剪輯」是一種年輕人正在瘋的技能,於是她抱著玩玩的心態,在手機上下載了剪輯 App,開始自己摸索影片製作。
從一開始記錄家中花園的一朵花開、一次家庭聚餐,到後來整理過去教學時拍下的孩子畫作,配上音樂與旁白,Margaret 找到了久違的創造力與熱情。
她的影片被家長轉發,很多人留言說:「謝謝你記錄了我們的回憶。」現在,她每週固定剪兩支影片,不為營利,只為記錄,也為自己留下軌跡。
對 Margaret 而言,這項「年輕人才會做的技能」不是炫技,而是一種生命延續的形式。透過學習,她不只是活得更有趣,更重新連接了與家人、社會、和自己的情感。
三個人、三段故事,生活背景不同,所學技能也天差地遠,但他們的經歷透露出相同的訊息:
- 堅持的力量:他們並非天資過人,也沒有特別的資源,只是因為一份好奇與不放棄的心,讓技能一點一滴積累出改變人生的力量。
- 跨領域思維的價值:當技能跳出傳統框架,產生與現實的非典型連結時,它的能量會倍增。寫作不只是文字,還是紀錄、連結與治癒;編程不只是代碼,也是解決家庭問題的工具。
- 從「我能做什麼」到「我能成為什麼」的轉變:這些技能最終改變的不只是他們的工作方式,而是對「自我價值」的認識。他們學會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重新定義了「人生可以有多少種可能性」。
學習從來不是年齡、背景或職業的專利,而是一種願意相信未來的勇氣。也許下一個受益於「看似無用技能」的人,就是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默默學習,靜待綻放
你是否曾因為「這個技能將來能用上嗎?」而放棄了某項學習?
也許,你已經在過去某個時刻做出過這樣的選擇。也許,你現在正面臨類似的猶豫與掙扎。但今天,我們希望你能用另一種視角重新思考——技能不是只有「有用」與「無用」之分,更是一場塑造自我、培養勇氣與創造未來的旅程。
「技不壓身」,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需要極大的耐心與信念。因為在現實世界裡,勇敢去學一項無關升遷、不保證回報、甚至容易被他人嘲諷為「浪費時間」的技能,本身就是一種對抗焦慮與流行價值觀的行為。這種學習,是默默無聞的,是無人喝采的,但也是最接近自由與真實的。
當你在清晨早起為了一堂語言課程、在睡前抽空練習一段英語會話、或在孩子午睡時寫下一篇短文,你其實已經在為未來的自己鋪路了。這條路不會一帆風順,但它會讓你在某一天的某個場合突然意識到:「原來我竟然能派上用場!」——那種感覺,無比踏實。
我們生活在一個推崇即時回報的時代,所有學習幾乎都被量化:幾天學成?幾個月升職?能加幾%的薪?但那些真正值得的學習,從來都不是線性的。它像植物的根系,日積月累地往下扎,默默吸收,等到時機成熟,才會突破地表,驚豔綻放。
請允許自己在質疑聲中繼續學習,哪怕沒有立即的成果,也請相信這一切終將累積為未來的底氣。你不需要成為什麼世人認可的「高手」,你只需要成為比昨天更豐富、更靈活、更自由的自己。
不妨就從今天開始,挑選一項你總是「想學卻覺得沒時間或沒用」的技能。也許是書法,也許是縫紉,也許是演講、攝影、甚至打太極圈。讓學習成為你的秘密基地,不為取悅誰,只為探索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當別人問『這有什麼用?』時,你已在未來的路上領先一步。」
💬 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你曾經學過哪一項在當時看起來毫無用處、甚至被別人質疑的技能?它後來有為你的人生帶來什麼意想不到的轉變嗎?無論是職涯突破、心理轉變,或純粹的快樂,請大方說出來。你的經歷,也許正是他人猶豫時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