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殷始咎周:殷王開始責怪周人。
2. 周人乘黎:「乘」有討伐、征伐之意;黎,指黎國,是商朝的諸侯國。周人征伐黎國。
3. 祖伊:商朝的重臣與謀士。
4. 奔告于受:「受」即帝乙之子商紂王,祖伊急忙前去向他報告。
5. 戡:平定、討伐。
6. 《西伯戡黎》:是這段史事的記錄文獻,描述周文王平定黎國之事。
3. 白話文
殷朝開始責備周人,因為周人發兵征伐黎國。祖伊感到害怕,急忙向商王紂報告這件事,並寫下《西伯戡黎》來記錄這場戰役。
4. 總結
此章簡述周文王征討黎國,引起商紂的不滿,祖伊為此向商王匯報並著文記述。事顯周強商弱,政局漸變。
啟示
小事可顯大勢,黎國之戰反映出周之崛起與商之衰退
臣下需警覺時局變化,適時進諫匡正君主
記史為鑑,文獻成為未來治亂之據
一、
1. 原文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今王其如台?」
2. 注釋
1. 西伯:周文王,當時被封為西伯。
2. 戡黎:平定黎國,黎為商朝諸侯。
3. 祖伊:商朝大臣,此處表達他對周勢崛起的恐懼。
4. 天既訖我殷命:上天似乎要終結我殷的天命。
5. 格人元龜:用大龜卜問天意。
6. 罔敢知吉:無法得知吉凶。
7. 非先王不相我後人:不是先王不庇護後代,
8. 惟王淫戲用自絕:是因為當今君王荒淫嬉戲,自取滅亡。
9. 康食:安享福祿。
10. 虞天性:敬畏天命。
11. 迪率典:遵循先王法度。
12. 欲喪:意為哀傷痛苦。
13. 天曷不降威:百姓疑問為何天不懲罰君王。
14. 大命不摯:天命已不再牢固。
15. 其如台:「台」作「何」解,意思是:王將如何自處?
3. 白話文
西伯文王平定了黎國,祖伊感到恐懼,急忙向商王報告說:「天子啊!上天似乎已終止我殷朝的天命。卜問大龜也無法得知吉凶。這並非是我們的先王不保佑後人,而是因為大王你荒淫玩樂,斷絕了與天命的聯繫。所以天才會拋棄我們,不讓我們安享福祿。你不敬畏天命,也不遵守先王的法典。如今百姓沒有一個不悲痛,甚至在說:『為什麼上天不降下懲罰?』大命不再牢固,大王你該怎麼辦?」
4. 總結
祖伊對商紂王直言勸諫,指出因其荒淫無道,導致天命不再、民心不附,國勢搖搖欲墜。周的強盛與商的衰敗已成明顯對比。
啟示
君主若失德,將失民心與天命
忠臣進諫是國家保命的最後防線
以史為鑑,荒政必招災殃
二、
1. 原文
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2. 注釋
1. 嗚呼:感嘆詞,表達悲傷或驚懼的情緒。
2. 我生:我這一生。
3. 不有命在天:「命在天」指天命在上,意即「難道我的命運不由天所決定嗎?」
3. 白話文
商王說:「唉!我的一生命運,不是掌握在上天之中嗎?」
4. 總結
面對祖伊的直言勸諫,商王發出對命運的感嘆,顯現出他對天命的依賴與對危局的無奈,卻又未見深刻自省。
啟示
領導者不能僅倚賴天命,更應自省修德
空談天命無補於事,唯有行善以應之
三、
1. 原文
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
2. 注釋
1. 祖伊:殷代的大臣,忠言進諫者。
2. 反曰:回應說。
3. 嗚呼:感嘆詞,表憂慮、痛惜。
4. 乃罪多:你(指商王)罪行甚多。
5. 參在上:「參」作「三」解,意為重重疊疊;「在上」指居高位的人,即王上有多重罪過。
6. 責命于天:將責任推給上天。
7. 即喪:即將滅亡。
8. 指乃功:反而自稱功勞。
9. 不無戮于爾邦:你的國家必將遭受刑罰與災殃。
3. 白話文
祖伊回應說:「唉!你罪惡累累,重重疊疊地加在身上,還敢將責任歸咎於天命嗎?殷國即將滅亡,你還指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功勞,這樣下去,國家必將受罰滅亡!」
4. 總結
祖伊毫不迴避地指斥商王不思悔改,妄圖以天命掩蓋自己的罪過,警告他如此作為只會導致國家滅亡。
啟示
忠臣之言雖逆耳,卻是國之福音
君主若推諉責任,不自省德政,終將自取滅亡
領導者須有直面過錯的勇氣與改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