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高宗:商王武丁的廟號。
2. 成湯:商朝的開國君王,商湯。
3. 飛雉:野雞,象徵吉兆。
4. 鼎耳:鼎的兩側提手部分。
5. 雊:鳥鳴叫。
6. 祖己:武丁的叔父,擔任輔佐的賢臣。
7. 訓:教誨、訓誡。
8. 《高宗肜日》、《高宗之訓》:兩篇記錄高宗事蹟與祖己教誨的文獻,收錄於《尚書》。
3. 白話文
高宗祭祀成湯的時候,有一隻野雉飛上鼎耳並鳴叫。祖己便藉此對諸王加以訓誡,並記錄為《高宗肜日》和《高宗之訓》兩篇文章。
4. 總結
異象(野雉鳴鼎)出現於祭祀,成為祖己訓誡君王的契機,象徵天意與警示,是政治教化的有力依據。
啟示
異象或徵兆常被視為上天對人間政事的回應
賢臣能善用時機教育君王,穩固政德
君主應敬畏天命、勤修德政,以配天意
一、
1. 原文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訓于王。曰:「惟天監下民,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絕命。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于昵。」
2. 注釋
1. 肜日:指舉行祭祀的日子。
2. 雊雉:鳴叫的野雞,象徵吉兆或天意。
3. 格王:接近天命的君王,即聖明之君。
4. 正厥事:端正其政事。
5. 監:察看、監督。
6. 典厥義:審察其行是否合於義理。
7. 降年:賜予壽命。
8. 民中絕命:百姓自己中止了命運,即自取其咎。
9. 不若德:不合於德。
10. 孚命:授予天命。
11. 台:對王的尊稱。
12. 司敬民:主管對百姓的敬愛與照顧。
13. 天胤:上天的後裔,即天子。
14. 昵:親近、偏愛。
3. 白話文
在高宗舉行祭祀的日子裡,有野雞飛來鳴叫。祖己說:「這是先王感格上天的徵兆,應當端正政事。」於是他對王訓誡說:「上天監察百姓,以義為準則。所賜的壽命,有長有短,不是天要早早讓人死去,而是人自己斷絕了命運。若人不修德行,就無法聽取他的辯解。當上天將天命授予某人,是因為他的德行端正,這才說:『可讓這人來承受天命嗎?』唉!作王的要敬愛百姓,你們都是天的子孫,舉行祭祀要公正無私,不可因親近而偏愛某些人。」
4. 總結
祖己藉祭祀中的異象,訓誡君王應以德配天,修政愛民,天命所授非偶然,而是德行的結果。
啟示
君王須以德事天、正其政事,才能感格天命
上天並不無故降災,禍福在人自取
治政要公平無私,不可因私情而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