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為配合「詩歌史之歌」影片的歌詞講解文章。我們將歌詞分段,依序爬梳中國詩歌發展重點,寫成一系列重點整理。蛇年就搭配洗腦歌與重點,迅速了解詩歌史概要吧~
依照詞牌填歌詞,欲知內容看詞題
要講詞,必先了解「詞」這種文體最大的特色,就是它跟音樂緊密相連。
「詞」誕生之初,是專門為音樂服務的。是先有了曲子,作家才依照曲子的聲情,按照「詞牌」規定填入歌詞。
什麼是「詞牌」?
「詞牌」又稱詞調。每首曲子都有詞牌,依照樂曲的音聲變化,詳細規定填詞時應遵守的字數、句數、押韻、平仄等等,作家需遵守這些規定來填詞。這種依照音樂聲情填入文字的過程,就稱「倚聲填詞」。因為詞為和曲子密切相關,所以又別名「曲子詞」。
音樂本就有不同的「聲情」,有些曲子讓人聽了快樂,有些則讓人感覺悲傷。填詞時需考慮曲子的聲情,填入適當的內容。(想像一下,假如用小蜜蜂的曲子唱失戀的內容,光想就覺得怪吧!)
因此,不同詞牌有不同的調情(詞調的聲情),例如〈相見歡〉多寫悲情,填詞者不可用這個詞牌寫樂事;〈采桑子〉則不適合拿來寫悲情。
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從現代角度來看,詞其實就是歌詞,它本來就是專門讓人拿來唱的!
什麼是「詞題」?
詞牌發展到後來,大部分和詞的內容無關了。後來,作家為了顯示詞的主題,開始在詞牌後列出「詞題」,以表示這闋詞的內容大意。

上圖,「青玉案」是詞牌,「元夕」則是詞題,表示這闕詞的內容在寫元宵節。
小知識:詞和樂府詩一樣,可入樂歌唱,因此又稱「樂府」,例如《東坡樂府》。
《花間》詞作題材窄,直到李煜始開闊
詞出現於唐代,而後經歷一連串的發展變化。首先,就讓我們從象徵「詞」正式成熟的代表作——《花間集》談起。
目前所知最早的詞,大約出現於盛唐、中唐左右(學界有多種說法),但詞作為一種新文體真正成熟,要等到晚唐五代。此時,不只詞牌、作品多,詞的形式也脫離了詩,詞家更是建立起各自的風格。
《花間集》是目前所存最早的詞集,收錄了這些晚唐五代的詞作。作者們大多是西蜀人,或曾於西蜀當過官,因此從《花間集》也可一窺西蜀時期的詞作發展。
《花間集》的詞,內容多為閨閣園亭內的相思怨別。 簡單來說,許多詞的內容不是描寫美女,就是寫女人面對愛情、面對離別的情緒、心境。
溫庭筠是《花間集》的代表作家,他算是晚唐華美文學的代表人物。溫詞的特色為大量雕琢華美景物,並透過這些景物,委婉含蓄的表達感情。

這闋詞描寫一名女子漫不經心,沒目的的在著裝。溫庭筠擅長標舉精緻物件,小山(床旁邊的屏山)、鬢雲、香腮雪⋯⋯他只是列出大量物件,而不作詳細的主觀敘述,讀者需要自己想像詞中營造的氣氛與情緒。
此外,溫庭筠的筆法精煉,光是「新貼繡羅襦」一句,就擠了多種形容詞來形容女子的衣服:新的、整理過的、有繡花、用好的質料。大量使用形容詞,使溫詞的文字濃麗華美。
其他《花間集》中的作品,內容也不外乎描寫婦女姿態、豔情閨思、兒女相思,題材偏窄。直到南唐李煜,詞作主題才有了擴大。
士大夫之詞的出現
南唐李後主的詞作,是詞發展史上的轉折點。悲慘的身世遭遇,使他人生後期創作出眼界宏大、感慨深沈的作品。早期,他的日子美滿天真,寫的詞如同《花間集》裡其他作品,濃艷輕快。後期,經歷國破家亡,詞作轉而抒發悲淒的心境。
王國維曾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至此,詞這種文體不再只用來寫小情小愛,而能容納更為嚴肅、沈重的題材。

這闋詞是李煜後期的代表作之一,此時他已是鎖在小樓中的亡國之囚,詞中抒發面對人事無常的愁緒。
前六句,分別為三組「永恆」與「無常」的對比。
第一第二句,寫一般情況下的永恆與無常。「春花秋月」是宇宙中美好的事物,它是無窮無盡,永恆長存的,但「往事」卻是無常的人事,兩者間形成了巨大對比。
第三第四句,寫自己感受到的永恆與無常。「東風」寫永恆的宇宙,「故國不堪回首」寫無常的往事。
第五第六句,寫物與人的永恆與無常。「雕欄玉砌」寫永恆的物,「朱顏改」寫無常的人。
李煜透過承接三組對比,將人類苦難和個人遭遇合而為一,感慨哀傷極為沈痛。
最後兩句,寫自己這份哀愁,如滔滔不盡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去。整闋詞最後用九個字的長句表現無盡的愁,聲情合一。(這種技巧類似於某些歌唱到最後一句也會拖長音,這種表現手法能讓情感有無限延伸的效果)正是這種開闊博大的氣象,以及面對無常人事的悲哀,使詞的題材擴大,成為士大夫之詞。
柳永語俚俗,鋪敘寫慢詞
詞發展到北宋時,又經歷了一個變化,那便是柳永積極創作慢詞,帶起填慢詞的風氣。
「慢」為節奏較慢、篇制較長的曲調,配合這些慢曲、慢調填製的歌詞,就是「慢詞」。在柳永之前,雖然也有人填慢詞,但主要以填小令為主,柳永一反當時的潮流,積極創作慢詞,帶來兩個影響。第一,慢詞較長的篇幅擴大了詞體能容納的主題;第二,興起填慢詞的風氣。
一般談柳永詞,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的「俗」,其實柳永的詞可依照內容,大略分兩類:俗詞與雅詞。
俗詞是柳永為樂工歌妓寫的流行歌詞,在當時流傳甚廣,「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用現代的角度來說,就像那些走在路上、逛街、點開社群平台時都會一直聽到的流行歌)
這些流行歌的內容多寫兒女情懷,且常加入俗語方言,例如〈定風波〉的「芳心事事可可」,可可就是不在乎,整句指「什麼事都不在乎」。「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恁麼是方言的「如此」,整句講「早知如此,我後悔當初沒有把你的車馬鎖住,不讓你走」。(怎麼有點偶像劇八點檔的感覺)
柳永用俚俗語句來寫詞,文風平淺自然、不落窠臼,大大利於詞的普及流傳。但當時的文人就不太喜歡這些俗詞了,覺得其內容文字鄙俗。
除了俗詞,柳永還有些雅詞,歌頌朝廷承平氣象,或抒發羈旅行役之感。

這闋詞是柳永的代表作,寫離別情景。開頭「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交代了季節(秋)、時間(傍晚)、地點(長亭)、天氣(雨剛停),並繼續深入寫分別場景。一連串細節的鋪寫,具體描繪出「冷落清秋節」的情景,用以烘托離別的情感。
這種鋪敘展開的技巧,可達到抒情纏綿、寫景如畫的效果,這是慢詞才比較能做到的。
一闋詞,句長短
那麼,詞除了音樂性之外,還有哪些跟詩不同的特色呢?
首先,詞的計算單位是「闋」(片)。我們不講一首詞,而是說一「闋」詞。
以一闋詞中有幾段音樂來區別,可將詞分為單調(單片)、雙調(雙片)、三疊、四疊,以雙調最為常見。
小知識:一闋詞若有好幾段,段跟段之間通常會用空格分開。
小知識:雙調詞的上下兩段,分別稱為上下闋(片)或前後闋(片)。
詞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句子有長有短。過去《詩經》、樂府詩的長短句乃自然形成,但詞的長短句是刻意規定的,哪一句要幾個字,都是詞牌規定好的。因為它句有長短,所以詞又有了「長短句」的別稱。
小知識:詞也講究平仄,而且仄聲中有時還嚴格規定上去入三聲。另外,詞也講求押韻喔!
有婉約,有豪放
一般談詞的風格,常分「婉約、豪放」兩類。這種分法最早來自明代張綖的《詩餘圖譜》,他提出詞體風格有豪放婉約之分:
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辭情醞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約;蘇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詞體以婉約為正⋯⋯。
秦少游,即秦觀。蘇子瞻,即蘇軾。蘇軾和豪放派,我們留待下回再細講,下面先來看看秦觀的詞有何特色,為何會是婉約一派?

「輕寒」就是有點冷。大部分人,除非氣溫突然下降好幾度,不然都不會有太大反應,秦觀卻對此頗有纖細的感受,還深刻形容這個寒是漠然的、廣漠的。登上小樓,他看到外面陰天的早晨無可奈何的像秋天一樣,再看回室內畫屏上的淡煙流水,室內室外都一片濛濛。不僅室外寂寞淒涼,室內亦然。
光是開頭這三句就可以看出,秦觀是個感覺非常纖細敏銳的人,能夠感受到外在事物的細微變化,並與內心的情緒相結合。
下半闋,他說自己的夢像花一樣自由飄舞;愁像無邊無際密密麻麻的絲雨般迷濛,將抽象的夢跟愁寫的非常生動。但他到底夢什麼,又愁什麼?他沒有具體講,只是寫出纖細幽微的感受。
這種纖細的、含蓄幽微的情感表達,正是婉約派詞的特色。
詞的本色是婉約,這是這種文體的特色。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說:「詞貴感人 ,要當以婉約為正。 」相較於詩的莊重,詞比較「媚」,我們很明顯可以從溫庭筠跟秦觀的作品看到這種特點。
不過,這種將詞分兩派的分法,雖然便於掌握詞的分類大方向,卻也容易造成誤會,讓人誤以為某某作家就一定歸類在哪一派裡。例如蘇軾、辛棄疾兩人常被歸為豪放派,但他們只是寫的豪放詞太過耀眼,開創了詞史上的里程碑,讓人誤以為他們只有豪放詞,其實兩人都有非常優秀的婉約詞作。
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詞的體製,有兩種分類。
目前的主要分類法,是按照篇幅長短,也就是按照字數,分詞為三類:小令、中調、長調。
1-58個字,是「小令」。
59-90個字,是「中調」。
超過91個字,是「長調」。
此種分類是種方便的作法,但無法就音樂性質區分實際狀況。
另一種過去的分類法,是依照音樂節奏,將詞分為「令、引、近、慢」,令是節奏最急快的音樂,慢則最舒緩。由於詞的唱法未能流傳後世,後來才漸漸改用字數多寡來區分。
詞生於唐,五代發展,兩宋盛行
最後,讓我們從宏觀角度,大致講完詞從誕生到興盛的過程。
關於詞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較為主流的說法是,南北朝以來,胡夷之音(外國的民間俗樂)傳入中國,到了隋唐,逐漸與華夏之樂(中國本有的古代音樂)融合,形成「隋唐燕樂」。作家們試著將音樂配上歌詞,慢慢演變出「詞」這種文體。
直到中唐,詞的數量才明顯增加,白居易就寫了許多詞。不過這時候的詞,都還未脫離近體詩絕句的形式。詞真正成熟,得等到晚唐五代時期,也就是前文所說的《花間集》。
經過五代發展,到了北宋,詞逐漸興盛。詞會流行於宋代,原因有三:
1.宋人發現自己寫的詩難以超越唐人。想想看,你出生在一個超會寫詩的朝代後,你實在很難再寫出什麼有新意的詩了,因此宋人把目光轉向詞上面。(當然,還是有些勇敢的挑戰者成功運用創意,寫出別具特色的宋詩,這部分我們之後的文章再談)
2.宋代盛行音樂歌舞。
3.君王提倡填詞,還以詞取士。
多項有利因素,讓「詞」逐漸流行宋代,成為代表兩宋的文學體裁之一。
小知識:由於詞是在詩之後出現的文體,有些人認為它是詩的餘緒,是從詩變化而來的,所以又稱詞為「詩餘」。(猜猜看,「詞餘」又是什麼呢?答對了,就是「曲」喔!關於曲的討論,請待後續文章詳談)
下回,讓我們繼續看看詞在宋代又有什麼驚奇的發展與變化,豪放派詞有何特色,又是怎麼出現的呢?還有,辣個男人終於要出現了!究竟是哪位文學史上的天才呢?這些問題的答案,請留待下回揭曉。
參考資料
明・張綖:《詩餘圖譜・凡例》,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冊1735。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王易:《詞曲史》(臺北:五南圖書,2013年)
王偉勇、薛乃文:《詞學面面觀(上)》(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王偉勇:《詞學面面觀(下)》(臺北:里仁書局,2017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11年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