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轉一次魔術方塊(一):我從未想過魔術方塊有多抽象〉2025-05-09
最近,我把一些自己小時候玩的魔術方塊帶去放在上課的空間,本來的想法是帶一些比較靜態、可以個人玩的東西讓小孩可以在不干擾到其他人的情況下自己遊戲。
帶過去之後,的確有引發一些小孩的興趣,但除了一個本來就學過3階方塊的小孩之外,只有少數小孩會認真想要把它解完,大多數還是把玩一下就放回去,或者轉亂了之後要我在時間之內解給她看。所以一個預期之外的效果是:我不知不覺重新燃起了對這些小東西的興趣。
「說得清楚」與「聽得懂」是兩件事情
去年的一篇文章裡面我稍微聊到過,國三到高一的時候有花過一些時間練習魔術方塊速解,甚至參加過幾次WCA(世界魔術方塊協會)認證的比賽。以至於那些從當年的角度就已不算出色的個人成績,至今還能在官方網站上查到。
除了努力想要把時間練到20秒以內之外,也學了高階方塊、會變形的Square-1、單手解跟盲解(雖然我盲解還是卡在背不起來,沒有真的成功過),算是相當投入。
但想起來可惜的是,當時的個性比較怕生,沒有參與一些相關的社群和其他人一起玩、互相學習,所以隨著高中課業變重,不知不覺就沒有繼續練習,只是偶爾拿起三階轉個幾次,其他方塊,就幾乎沒有再碰了。
最近把方塊帶去給小孩玩之後,因為有年齡比較小的小孩想跟我學,我在講解的過程中,突然意識到有些我覺得理所當然的理解方式,對小孩來說可能還是有些抽象。
譬如說把「還沒完成的地方當成『空格』或『槽位』」、「剛才『轉上去』了一次,所以等一下要『往下轉』回來」,對我來說可能是很清楚的表達,但從小孩的反應來說,我可以看出她的狀況是「講的時候好像聽得懂,自己要轉的時候就不會了」。
於是我只好說「你先把第一層轉更熟一點,轉的時候多觀察看看它的變化」,雖然我真的認為這是對進步而言最重要的做法,但面對孩子那擺明很想趕快學到下一步的表情,總覺得有些心虛。試想如果是還不知道怎麼轉的我,比起練習已經會的部分,肯定也更想搞清楚接下來該怎麼做。
「假裝不會」,從第一步開始學起
於是我重新找了網路上的教學,先假裝自己完全不會,從最基礎的地方一步一步看,同時也學習網路上的人都怎麼教。回想我自己學習時的狀況,我當時就是自己一直轉、觀察變化與規律,直到終於「試出來」,才去進一步上網找尋變快的其他方法。所以從來沒有真的系統性地從第一步開始學起,更沒有深入想過第一步能怎麼教。
我找到了一個叫做「方塊轉不快」的YouTube頻道,裡面有相當清楚且細緻的解說。而且我相信他在做這些教學影片的時候,有充分考慮到小孩受眾,他會用一些很簡單易懂的比喻,譬如把我剛才說的「空格」或「槽位」比做「魚網」,將要放入的方塊比做「小魚」;或者把我們最主要使用的「頂層」比做旋轉木馬,把「轉上去」比做「走樓梯」。
除了善用比喻之外,他也會在重點的方塊上面貼小便利貼,或直接用黑底方塊,只有重點講解的地方貼上貼紙,讓學習的人可以更清楚地聚焦於當前步驟需要注意的地方,來確保受眾可以跟上講解。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只要真的有興趣且願意花時間想,都能自己觀看該頻道的影片學會基本的「一層一層解」(LBL,Layer by Layer)。
在重新學習、思考「一層一層解」的基礎之後,我也在網站上花了一點時間學習了「橋式」(Roux)與許技江老師發明的「8355法」,除了思考能怎麼教別人之外,也感覺自己對魔術方塊有了更深的理解。甚至出現了重練速解的念頭,想看看以現在的理解力,自己能不能比小時候走得更遠。
而當我點開一些近幾年關於魔術方塊速解的解說影片時,我驚喜地發現,這裡存在著大量在我學習時未曾認識,甚至還沒發明過的技術與思考方式,乃至於方塊的材質、結構,都大有學問。
基於篇幅和主題的考量,我想再用另外一篇文章聊聊這些「魔術方塊與方塊社群的進化」,以及使得這些進化得以發生的,那個雖然一直稱不上大,卻始終充滿熱情的社群。或許也能聊聊,台灣人在魔術方塊歷史裡,扮演了什麼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