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是天氣熱的唯一解嗎?當科技如此便捷,如何讓孩子練習解決問題?〉2025-05-08
我參與的教育團體從今年開始轉移到了新的上課空間,因為是一間重新整修的老房子,很多內部裝潢都是學期前才就定位的。雖然小孩們都挺喜歡這個新環境--包含那些我們帶去的漫畫、桌遊還有可以脫掉鞋子跑來跑去的遊戲空間--但隨著天氣變熱,其中一個小孩每次來的時候都會先問「冷氣裝了沒」,然後催促負責人趕快弄。
我自己也是比較怕熱的人,每到夏天都會覺得很沒動力,就像電腦過熱一樣,效率明顯降低。但或許是因為從小家裡就幾乎不開冷氣,所以只要門窗打開、保持通風且有足夠的電風扇,我甚至更習慣沒有冷氣的環境一些。
而且,其他孩子和教育者也都沒有提到自己對冷氣的需求,所以至少在五月初的現在,大部分在這個環境裡面的人,都沒有覺得有開冷氣的必要性。(當然,我相信七八月的時候會有所不同)
不過,其他人沒有這種困擾,不代表個別人的抱怨就不值得注意。但我要說的既不是「有人更加無法忍受炎熱,所以需要特別照顧」,也不是「現在的小孩怎麼這麼無法忍耐,想當年……」,我擔心的問題是:有些孩子面對問題的反應是不是已經被理所當然的便捷科技給侷限住了?
理所當然的便捷科技與「失去練習機會」的危機
之所以我會有這個擔憂,不只是因為冷氣的事。我注意到,有些孩子明顯比其他孩子缺乏耐心,且容易分心或忘東忘西。而且,這些較容易缺乏耐心的孩子普遍是手機用的比較多的孩子。
雖然在每個人身上,這些科技產品的影響不盡相同。但我認為,當一個人過早地習慣於手機的便捷性,無論娛樂、查資料、與人交流都能夠透過手機(加上現在還有AI)得到快速的回應後,他會很理所當然地在各種事情上直接依賴手機。
這樣的小孩比其他小孩更難以接受無聊,一但他體驗過短影音那種「不間斷的」簡單刺激之後,要他自己發揮創造力,有時會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和心理動力。不過不至於讓人感到太悲觀的是,只要是有趣的活動,這些較容易沒耐心的人還是會不知不覺中投入進去,畢竟看到其他人玩得那麼開心,誰不想一同參與呢?
回到冷氣上,就像有手機的小孩不需要像我們的童年那樣自己在腦中以手邊的玩具編故事自娛,如果他在日常生活中(譬如家裡、學校、才藝班)幾乎每天都能吹冷氣,他很可能就會失去那種練習去思考「怎麼讓自己舒服一些」的機會。
譬如我們可能會去洗把臉、喝涼水、拿一條毛巾弄濕圍在脖子上,或者調整電風扇的位置、找找看還有沒有沒開的窗,讓環境更通風。這些方法可能沒有「開冷氣」那樣立竿見影,可是,如果我們一直沒做這些思考與行動的練習,當某天處於一個真的沒有冷氣、或其他更讓人難受的環境時,我們是否還有能力在當下做出一些能夠自己幫助自己的行動?
時代與環境已經不同
這種「失去練習機會」的危機不是孩子自己造成的,也不能完全說是家長的責任。而是整個時代、整個環境都與我們成長的那時有所不同。在這個時代裡面,有如此多方便的「答案」擺在眼前,我們不可能、也沒道理讓小孩完全不接觸冷氣、電子產品或其他便利的科技產物。
所以讓他們在「知道這些工具普遍存在」的條件下能夠不對它們過度依賴,是這個時代的家長和教育者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個時代的孩子比過去的孩子更愛吹冷氣不是因為他們太嬌貴,而是環境已經不同了。
這裡說的「環境不同」,除了前面提及的愈來愈普遍的便捷科技外,也包括了愈加極端的氣候。根據氣象數據,無論是平均溫度還是熱浪頻率,都比我們的童年時期來得更高。教育與兒童人權觀念的變化、以及經濟環境的改變,也讓家長對於小孩有沒有「被熱到」比一二十年前更加注意(或更有資源注意)。
因此,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訓練他們忍耐高溫;需要培養的,是一種不理所當然地認定單一解法的開放心態,以及能夠自己去思考緩解炎熱或其他不舒適方法的能力。
當然,我也很想問為什麼才五月初就這麼熱了,已經開始每天沖冷水澡的日子。但想想七八月的天氣,到時候或許我們會懷念現在還能勉強不開冷氣的溫度也說不定。所以趁著這個時候,再多練習一會除了「按下冷氣開關」之外,與炎熱天氣共存的方法吧。
延伸閱讀:
〈如何設計庇蔭:公園遊具的熱傷害問題〉
〈冷氣房裡的物種〉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沒興趣面對的真相〉
〈多帶孩子去公園,大人也要跑起來!〉
〈抖音傷仲永:社群短影音時代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