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熱度,也是一種選擇,你怎麼看「三分鐘熱度」這個詞?
它經常被貼上「不夠持久、不夠認真」的負面標籤。但我想問——如果那是一段真誠的嘗試,還需要被否定嗎?
從國小開始,我就深受一句話影響:「人有無限的可能。」——來自畫家謝坤山的名言。這句話是我導師分享給我們全班的,也成了我影響至深的座右銘。
因為相信自己可以做任何事,我總是很快就興致勃勃地投入,像個新手一樣摸索、嘗試,有時也難免淪為笑柄,成了別人口中的「三分鐘熱度」。最近甚至從我先生口中,也再次聽到這個詞……🤫
但聽聽岸見一郎怎麼說: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哲學家提到一位夢想成為小說家的年輕人,遲遲未投稿,只因「工作太忙」。其實他只是在保留一種幻想:「只要我願意,我一定能做到。」避免行動,是為了保護那份虛構的全能感。
而在阿德勒的觀點中,選擇去嘗試,即使只有短短三分鐘,也是一種有價值的行動。
他說:「人不是被過去決定,而是由目的引導。」 即使熱情短暫,只要你願意承擔那個選擇的結果,那就是一段通往生活方式的旅程。
我們常為了「維持形象」而壓抑嘗試的衝動,但其實行動後發現「這不是我要的」,也是一種自我認識,不代表失敗。關鍵是:你是否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這樣的三分鐘熱度,其實是在說:「我不想錯過任何能夠帶來經驗的機會。」
只不過現在,我不再習慣誇下海口,而是默默地做,做出了再說。或許,我現在可以自豪地說,我已經邁入了「四分鐘熱度」的階段了吧(笑)。
這段改寫「三分鐘熱度」意義的歷程,就是我生活風格的實證。我重新賦予它積極的意義,讓它成為一種探索的力量。
從「先說再做」,走到「先做再說」,是我練習主體性的一部分。
不再以他人的肯定來驗證價值,而是誠實問自己:「這是不是我真正想做的?」
阿德勒說:「關鍵不在於熱度能持續多久,而在於它是否符合你想成為的樣子。」
如果此刻的我,願意投入寫作、探索自己,那麼就算哪天我選擇放下,它也不會被視為浪費,而是一種真誠生活的軌跡修正。
我想,我終於明白了:
阿德勒心理學,不只是勇氣心理學, 它更是——前進心理學。
【參考資料】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2014)。《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究竟出版。
阿德勒(2015)。《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經濟新潮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