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
(收錄於《點亮》,此為雞湯文為什麼越是討好別人的人,內心其實越不安全?,續篇建議合併閱讀,但本篇有毒,不療癒、不鼓勵改變。閱讀前請先確定你想面對的是現實,而不是自我感動。)
—
有一種人,天生就很容易進入地獄。
不是因為他壞,也不是他命苦,而是因為——他從來不設底線,還會自己幫加害者找藉口。這種人,心理學上有名字:討好型人格
。
他們最大的特徵是什麼?
✔ 你說什麼我都答應
✔ 你傷害我我也忍耐
✔ 你不愛我我反而更努力對你好
聽起來是不是很善良?錯了。這根本不是善良,這是潛意識的奴性。
心理學怎麼解釋這種人格?
最直接的說法是:這是一種從小被養出來的生存策略。當你成長在一個「不討好就沒人愛你」的家庭時,你會學會:不要造成麻煩、不要有脾氣、不要要求太多。久而久之,你變成了「人見人愛的體貼鬼」,卻不再是「有感受的活人」。
這類人格的致命點有三個:
- 無法說「不」
- 無法承受衝突
- 習慣性自責
你知道最諷刺的點在哪裡嗎?這世界最容易被壞人鎖定的對象,就是這種人。因為你很好操控。只要一個冷臉、一句指責、一場失望,你就會自己跪下來道歉。
我自己也曾是這種人
有次跟一位合作夥伴對接專案,對方遲遲沒交東西,還推說是我進度壓他太緊。我第一時間不是質問他,而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急、太不體貼。結果我一讓,他就蹬鼻子上臉,直接開天窗。事後我才發現,我根本不是想合作,我是想被喜歡。我在做的是維護關係,不是完成事情。
這不是高EQ,這是人格破口。
討好型人格的核心循環是什麼?
「我想被愛 → 所以我迎合 → 對方越來越不把我當回事 → 我更努力付出 → 然後更痛苦」
這不是單一事件,是結構性重複。因為當你不敢說不、不敢讓別人不高興,久了你就會發現,你變成一個只有在「犧牲」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有價值的人。你之所以一直被消耗,是因為你讓「被消耗」成了你的價值來源。
社會如何利用這種人?
公司愛這種人。配合度高、不會鬧事、操爆了還會說自己沒做好。家庭愛這種人。所有家務扛著還說「沒關係,我比較閒」。戀人更愛這種人。從不挑剔、從不要求,永遠說「你決定就好」。甚至這整個社會,靠的就是你這種人撐起穩定:你不敢離職、不敢喊痛、不敢對不對等說不。
你知道這叫什麼嗎?
你是體制的潤滑劑。還是那種用到死都沒人會跟你說謝謝的那種。
解方是什麼?
別問我怎麼療癒,這篇不是來給你心靈SPA的。你要改變,第一步不是自我鼓勵,而是誠實承認:我其實在怕被拋下。怕沒人愛、怕沒人肯定、怕自己「不好相處」。
然後你要接受一個殘酷事實:就算你把命給出去,也換不到真心。
因為人性會讓人習慣於「不需要代價的好處」,你給得越多,他越覺得你沒價值。想被尊重?先學會讓別人有機會失去你。你要的不是討好,是具體、明確、帶有代價的邊界。
(不勸你變好,只勸你別再變爛)
這社會不獎勵老實人,只獎勵有籌碼的人。你可以不變壞,但至少,不要繼續當一個連自己都不捍衛的人。下一次當你忍著笑答應一件你根本不想做的事時,記住這句話:
討好,是你為了保住關係,拿自己去換。你以為你守住了關係,事實上,你只是在讓自己越來越不值錢。
如果你看到這,代表我們有緣,再贈你一段。
討好型人格,不是你太溫柔,是文明太需要你乖
你以為討好型人格,是家庭教養的結果。錯!!!它是人類歷史最成功的馴化成果之一,不只是出現在你家,而是出現在整個文明建構的底層邏輯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