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豐裕的資源,也沒有堅實的後盾。當心裡那個聲音告訴我「是時候了」,心中依然充滿不安。 畢竟,我不是一個對自己特別有自信的人,也習慣迴避風險。 所以當真的選擇踏出這一步時,連身邊的人都感到訝異——這一點都不像是我會做的選擇。
【啟航】歸零
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我深知,過去對理財一竅不通,也沒有被動收入的我,需要將自己設定在一個『歸零』的心態;除了自己心境外,也給自己設了一條紅線是,不能影響家人。這樣的想法,讓我邁開第一步不是如何開啟工作,而是打開存簿並整理生活開支;將所有收支展開,確定資金水位設定線後,隨即從當下開啟幾件事:(1)記錄自己的資金狀態、(2)練習理財、(3)確定啟航。確定啟航後,下一個挑戰也隨之而來。
過去,只要是架構在工作上的事,我總能游刃有餘地溝通處理,但談到自己——包括現況、夢想、想做的事情,我卻總是說不出口,再加上, 我不是那種會主動舉手、號召他人的人;但既然選擇啟航,就得開始練習:說出來,讓他人知道我想做什麼。因為,連我自己都不說,這件事就永遠不會發生。
第二個困難是,這項服務『沒有實質商品』,完全看不到!換句話說,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透過想法輸出並產生共鳴進而創造合作的可能;與周圍朋友同事開始說起心中的想法,也試著找到一些可以讓自己輸出想法的機會,也是進入到銷售過程。
初期,真的是不看好比看好多,有些人也很婉轉的先是鼓勵,後來就會帶上提醒告訴我人生有夢最美,甚至也有人跟我說小打小鬧可以但終究還是要設停損讓自己回歸職場,不然脫節久了你可能被需要性也會下降了;坦白說,這樣的對話多到連我都對自己開始產生懷疑,我真的可以做到嗎?
某天,一則LINE訊息跳了出來:「有空聊聊嗎?」
原來,這是一位友人介紹的創業者。他的公司正面臨到一些經營痛點,朋友在聊天中想到了我,便主動連結我們。那次談話,促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合作案——這不只是開始,更是我夢想落地的第一顆種子。
我給自己的一個提醒是:千萬不要急著找第二個合作;先把既有的第一個合作做好做穩最重要。與老闆來回長談數次,並從情境與痛點中梳理出現在企業真正需要,並於過程中找到自己可以帶來協力的部分也提出推動方向。為什麼會願意花這時間,還是回到初衷『要帶給企業協力而不是阻力』,因此需求與推動方向聚焦清楚,這樣的共識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 溝通清楚能做與不擅長的事情,不逞強;
- 明確表達我能做的事情,能帶來的結果與目標,以及實現這些成果所需的資源;
- 彼此建立共識,企業經營不可能過程都不變化,因此我們都需要彼此密切聯繫並且有隨時都有可能調整作法的準備。
或許就是因為坦誠溝通讓這次合作順暢,也確實帶來企業想要的驗證與目標,甚至拓展一些出乎企業預期的成效;而剛提到需要相應的資源是甚麼呢? 這就是我的一個驗證與學習。
當梳理完企業痛點與需求後發現,現在承接的事情未來會需要延續進而內化成企業DNA,要如何確保發生? 如果有一天合約到期,企業一切又將歸零,這不就是對企業產生了干擾;因此,將想法同步告訴企業並提出一個建議:如果可以建議評估看看內部是否有夥伴可以一起將這些事情落地;
為什麼要一起是因為,一起走過後更能清楚知道佈建邏輯與架構的中心思想是甚麼,並且可從中將我過去經驗與方法帶給他,讓他有機會未來也可以在這思想架構下並結合自己對於企業的認識與想法,延展出更多可能;
企業認同這樣的想法並安排一位夥伴加入;最終,這位夥伴在合作到一階段後,名片上也換了新身份,也讓企業在案子裡培育起一位夥伴,可以讓未來推動上得以延續;而我也能放緩服務量能轉而退居幕後成為一個諮詢者的角色,確認方向是否正確或提供不同思維激盪,讓企業可以採低度合作方式達到自行運轉;而這樣的做法也讓我可以為第二、第三間企業開展服務。
這段啟航,讓我明白:事情從不會一成不變,唯有不斷反思與調整,才能逐步建立穩健的做法;在這一連串嘗試中,我也真正體會到「輸出」的價值與成就,更就此決定將這兩個字,作為自己下半場職涯的方向。
陪伴企業走過每個成長關卡,並培育出能一起走下去的戰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