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和一位朋友喝咖啡,他好奇的問我 滿意自己目前的狀態嗎?
因為她覺得自己好累,很多事情要思考,團隊又很令人煩惱,感覺自己一直處在疲於奔命的過程裡。所以,她很難想像,一次投入在多間公司服務的我,怎麼能夠應付。
我跟她說:『我滿意目前的狀態可能跟這是我自己的選擇與想要有關。』這也讓我不禁回想起,今年與幾位將滿30歲的夥伴們聊聊時,普遍也都透露出了不安,其中包含
- 30歲了開始思考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工作嗎?
- 轉換了身份結婚、生子發現時間似乎不夠用,想要平衡一下工作與生活時間但不知道 怎麼做?
- 家裡長輩身體微恙,原本可以全力專注在工作中,但現在必須做些調整,請假也不是長久之計該怎麼做比較好?
- 想要買房準備結婚,但發現銀彈不足,好像買房成了件不可能的事情?
人生到一個階段,似乎都會出現重新檢視按鈕,開啟與自己對話
建議這時候的你可以拿出紙跟筆,靜心想想以下幾題為自己做個盤點;你可以成為人生中的主人,只需要逐步配置到自己的理想型。
一、人生角色分配
每個人身上都有好多的身份,可能是公司的老闆/員工、是小孩的父母、是手足的兄弟姊妹、是父母的小孩、是另一半的伴侶等等;如果將人生分成10歲一格,試著去畫出在每個階段的角色分配比例。
這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所設定的人生角色在每個階段所需投入的比例會不一樣,而這就可以幫助自己先做第一層的思考『要怎麼佈局才能讓自己達到下一個階段的目標』。
二、想像未來
是否曾經想過
- 在職場的日子還有幾年?
- 想要幾歲退休? 退休生活是甚麼樣子,需要多少生活費可以滿足?
- 並且別忘了醫療費用不能忽視
這時可以得出一個老年儲備金的數字,而這數字正是幫助自己繼續往下計算的基礎。
將這數字回推
- 還有幾年將會開始啟動,而這時你就會知道還有幾年可以規劃;
- 目前每個月可以存下多少錢?
- 剩下的資金缺口可以再扣除一個比例是勞工退休金提撥的金額,
- 再剩下的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錢從哪裡來?』
如果資金分配上可能沒辦法滿足,可以回頭看看剛剛的數字是否還有再調整的可能(包含時間、金錢),或者可能就需要去思考是否能用其他方式產生被動收入;
檢視過程中,我個人比較偏向保守規劃,因為談未來代表存在變數,及未知的可能,如果太過樂觀反而容易讓自己沒辦法踏穩,踏實,最後很容易就會亂了陣腳甚至懷疑人生。
當發現人生可以被規劃並且設定出來後,自然就會滿足於現況,因為這是自己為自己設定的人生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