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完 Netflix 原創影集《混沌少年時》,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是一部氣氛沉重、情感強烈的作品,讓人震撼之餘,也引發我對青少年心理發展、家庭功能與教育制度的深刻反思。
故事主角傑米(Jamie),是一位年僅十三歲的少年。他在法律與道德層面上都犯下了令人震驚的重大罪行。然而,這部影集並不止步於「犯罪者」的標籤,而是透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精湛演技與縝密敘事,立體而真實地揭示了少年犯罪背後錯綜複雜的情緒與社會脈絡,讓我們不只是看見「犯罪少年」的結果,更深入看見其迷茫的內心、失能的家庭與制度性缺口。

第一集:崩壞的認同——當自我感陷入混亂
從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傑米正處於「自我認同對角色混淆」的關鍵時期。他原本是師長眼中的資優生、聰明代表,卻在警察上門的那一刻,驚恐到失禁、情緒崩潰、反覆否認,展現出他對於「自己是壞人」這一身份的混淆與掙扎。
傑米本能地啟動了「否認」這一自我防衛機制,以逃避內在的矛盾與罪惡感。他在警局裡不斷向父親重複:「那不是我做的」,不只是想逃過懲罰,更顯示了他對父親認同的強烈渴望。他最害怕的,不是被抓,而是「讓爸爸失望了」。
第二集:冷漠的校園——青少年渴望被看見
第二集將鏡頭轉向傑米就讀的學校,試圖從教育現場切入,挖掘更深層的問題根源。當他的同學萊恩向警官詢問:「要怎麼做,別人才會喜歡我?」這樣一個看似天真的問題,卻赤裸揭露了這群青少年內心對「被接納」的極度渴望。
然而,在一個缺乏同理與引導的教育體系中,他們找不到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或建立價值觀,轉而用嘲笑與霸凌來建構自尊,並模仿彼此的錯誤行為以尋求歸屬感。老師們對學生的失控行為束手無策,有人甚至放棄教學,只播放影片敷衍了事。正如劇中一句震撼的台詞所說:
「你覺得有人來這裡是為了學習嗎?這裡根本就只是關動物的圍欄。」
當警察無法理解青少年之間的用語與代號,我們也更清楚看見了世代間的深刻斷裂——沒有人願意真正傾聽孩子心底的羞辱、恐懼與渴望。
第三集:渴望理解——心理師與傑米的對話
第三集將視角拉近至傑米與心理師的對談,描繪出少年內心深處的無助、慾望與掙扎。他談到父親時,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努力想被愛,但又總是失望」的情感矛盾。父親的愛或許存在,但對傑米而言,從未以他需要的方式被傳達。
缺乏性別教育與情緒覺察,使傑米只能從刻板印象與錯誤示範中理解世界。他逐漸內化了這些扭曲的價值觀,認為:「大家都在做」、「我不夠好」、「我不變強就是個失敗者」……而當內在的壓力越來越重,他卻無人可傾訴,只能用最極端的方式排解。
當心理師告訴傑米這將是最後一次會談時,他幾近崩潰,急切地確認:「你喜歡我嗎?」這一刻深刻揭示了傑米的孤立與恐懼。他害怕再也沒有人願意理解他、陪伴他。
第四集:家庭的缺席與遺憾——沒有人教會他如何去愛
最後一集聚焦在傑米的家庭。從父母的錯愕、懷疑、到面對證據時的無能為力,我們看見一個家庭如何在衝擊中瓦解。
傑米的父親外表陽剛,母親則柔弱順從,家中情感交流極度稀薄。父母努力滿足傑米的物質需求,買書桌、電腦、耳機,以為只要他乖乖待在房間就「沒問題」了。但他們忽略的是:愛不是給物品,而是給陪伴與理解。
父親不打孩子,是想改變自己曾經受過的對待,卻也因為不知如何傳達情感,錯失了傑米情緒崩潰的警訊。當社會連結薄弱、家庭又無法成為避風港時,傑米最終在沉默中,一步步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們是否能更早一點看見他們?
《混沌少年時》不只是關於一個孩子的墮落,更是對整個社會的控訴。它提醒我們,青少年行為背後往往藏著我們看不見的傷與缺口。他們不是突然變壞的,而是被無數看似微小的忽略,一點一滴推向深淵。
傑米或許犯下了無法挽回的錯,但在那之前,是否曾經有一個老師、一個大人、一句傾聽、一個擁抱,能聽見他內心的衝突,讓他停下腳步呢?
當我們看到新聞裡的「少年犯罪」時,與其用異樣或不友善的眼光去責怪與看待他們,不妨也可以想想:我們是否已經太習慣只看結果,而忽略了那條他們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