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突然掉進一種說不太清楚的失落感裡。
不是特別悲傷,也不是遭遇什麼重大挫折,就是靜靜地、無聲地覺得:
「啊!我好像就是個很普通的人!」賺的錢,似乎永遠追不上房價;工作再怎麼努力,也看不到升遷的曙光;醫美再厲害,年華還是會一點一點老去(當然啦,鳳凰電波還沒試過,不能太早下定論)。
日子像一條默默流動的河,我就在其中飄著,沒有大風大浪,但也不太確定自己是否還在往前。
這些念頭來時,說不上痛苦,但確實讓人感到空空的,像是一直在等某種證明自己「夠好」的時刻。
問題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期待的標準」錯了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用一些「具體」的成就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要有地位、有財富、有車、有房、有小孩,最好樣樣都齊全,才算是個成功的人。
我也曾經懷疑過——
如果我沒有這些,那我是不是就只是個很普通、甚至有點失敗的⋯⋯魯蛇?
但當我開始重新檢視現在的生活,才慢慢發現:我魯不魯,跟那些標準沒有絕對關係。因為事實上,我活得很安穩,也很快樂。
我沒有自己的房子,但我住在一個陽光灑得進來的小套房,我每晚都能安心入睡,早上還有時間打一杯自己喜歡的綠拿鐵。
我沒有小孩,但我因此有更多時間照顧自己的身體、陪伴父母、安排旅行、跳拳擊有氧、閱讀和寫作。
我開始明白為自己而活,並不是一種自私,而是一種珍貴的自我照顧。
這並不是我在替現狀找藉口(雖然我以前也懷疑過),而是一次更真實的內在對話。
我們不需要用別人訂下的標準,來驗證自己的人生值不值得,因為有時候,幸福本來就不是那麼「看得見的東西」。
如果現在的你,能好好照顧自己,住在一個讓你安心的地方,做著還算喜歡的事,和幾個真心相待的人相處。那你,其實已經很不錯了喔!
投資內心的東西,看似無用,其實最長久
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週都能讀完一本書。
不是我在自誇,而是那時候的我,真的把閱讀當成生活的日常。書架上每一本新書,我都能大概說出它們在談些什麼。
只是說實話,這也沒什麼好驕傲的,因為從現實角度來看,這些知識不一定能立刻「變現」,也未必能在工作上直接用得上。
但我必須誠實地說,閱讀和寫作,確實撐住了我許多時刻:它們讓人在迷惘的時候不至於迷失方向,在孤單的時候不覺得自己匱乏。
這些看似沒有產值的興趣,其實悄悄滋養著我心裡的根,那些句子、那些觀點,變成我說不出口卻能感受到的力量。
後來我才明白,閱讀的意義從來不只是為了讓人生更成功,而是讓我們在失敗時不那麼脆弱。
人生不會每一刻都光鮮亮麗。
有時候你會累、會困惑、會失望,這時,若你的內心有一片熟悉的風景、有一段讀過的文字,或一個曾感動你的故事,那就像是黑夜裡的燈,助你撐過最難的時刻。
這些看起來「無用」的知識與興趣,實際上培養了我們的判斷力、同理心、邏輯與寬容。它讓我們不是變得更強,而是更穩,更能好好愛人,也更願意好好愛自己。
生活沒有立刻變好,但我已經不一樣了
我越來越相信一件事:
生活沒有立刻變好,但當你換了一個心態看待它,一切真的會慢慢跟著變了樣。
不是外在條件改善了,而是你用不一樣的眼神,看見了那些本來就存在的美好。我不再那麼渴望一種標準化的幸福,也不再覺得只有「成為某種人」才算成功。
相反地,我開始懂得欣賞自己的普通,甚至珍惜那份不被外界定義的安穩。
你也許此刻還在懷疑自己、懷疑選擇,但請相信,改變不一定要大聲宣告,有時只是從心裡開始偷偷發生。
慢慢的,你會看見不一樣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