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MSCI Sustainability Institute(MSCI永續發展研究所)是由全球知名的金融數據與分析公司MSCI於2023年成立的一個新機構,是一個以數據、研究、教育和跨界合作為核心,致力於推動資本市場在全球可持續發展議題中發揮關鍵影響力的國際性研究與協作平台。
上個月將氣候轉型金融資訊整理出各種視覺化圖表,並且提供公開下載報告。有許多精美詳細的數據與統計圖,建議到網站內瀏覽,看看全球企業在淨零轉型這領域的進度。
如何評估企業淨零進度
- 預計的升溫一致性 (Implied Temperature Rise):這是衡量整體進展的一個核心指標。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根據上市公司的總體排放量、特定行業的碳預算和氣候目標,全球上市公司的預計升溫與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 2.7°C 。這項評估使用了 MSCI 的 Implied Temperature Rise 模型。只有 12% 的上市公司與升溫限制在 1.5°C 或以下。另有 27% 的公司與升溫限制在 1.5°C 至 2°C 之間一致。61% 的上市公司排放軌跡預計將超過 2°C 閾值,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公司(24%)的軌跡可能導致升溫超過 3.2°C。
- 企業氣候目標的設定:雖然設定目標的公司數量在增加,但目標的抱負程度各不相同。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14% 的上市公司設定了經科學基礎目標倡議組織 (SBTi) 驗證的氣候目標,比一年前增加了近 5 個百分點。SBTi 驗證的目標通常被視為黃金標準,因為它們確保目標的抱負與限制升溫至 1.5°C 的目標一致。近三分之一(29.1%)的公司設定了淨零排放目標,但這些目標不一定符合氣候科學的要求。總體而言,約 60% 的上市公司發布了某種形式的氣候承諾。
- 排放量披露:提高排放數據的透明度對於評估進展非常重要。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71% 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其範疇一 和/或範疇二排放量。 46% 的公司報告了其至少部分範疇三排放量。儘管範疇三排放通常占公司總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平均約 75%),但其測量和管理仍然具有挑戰性。
- 與科學軌跡的一致性評估框架:Net Zero Investment Framework (NZIF) 2.0 等框架被用於幫助機構投資者分析其投資組合與低碳轉型的對齊程度。該框架將公司分為不同的成熟度類別,從「未對齊」到「實現淨零」。根據 NZIF 2.0 衡量,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只有少數公司與淨零排放路徑對齊或正在對齊。例如,歐洲有 21% 的公司對齊或正在對齊淨零排放路徑,而美國和亞洲的這一比例分別為 4.7% 和 3.3%。目前沒有公司達到 NZIF 定義的「實現淨零」類別。
企業碳排趨勢
- 總體貢獻:全球上市公司及其可投資的未上市公司合計貢獻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近三分之一(32%)。其中,上市公司貢獻了近五分之一(19%),而私募資產基金持有的未上市公司貢獻了近 13%。
- 近期趨勢:根據估計,全球上市公司的直接(範疇一)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去年(2024 年)下降了近 2%,降至 11.1 十億噸(Gt)。
- 長期趨勢 (2015-2023 年):
- 在已開發市場,經濟成長與排放量已經開始脫鉤。從 2015 年到 2023 年,已開發市場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長了近 50%,而它們的排放量下降了近 25%。例如,美國上市公司的總體排放量在 2015 年至 2023 年間下降了 10%。日本、德國和英國上市公司的排放量在同一時期也略有下降。
- 在新興市場,排放量和經濟成長仍大致同步攀升。在截至 2023 年的九年間,新興市場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長了一倍多,而排放量增長了 65%。具體而言,中國上市公司的排放量呈現穩定且顯著的上升,從 1.7 Gt 增加到 3.3 Gt。印度上市公司的排放量在同一時期也增加了一倍多。
- 主要排放國: 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的數據顯示,按註冊地計算,中國上市公司的年度範疇一排放量居首,接近 3.3 Gt,其次是美國(1.9 Gt)和印度(1.3 Gt)。
- 各範疇排放量:
- 範疇一排放: 公用事業公司通常擁有最大的範疇一排放量,因為其中一些公司依賴化石燃料發電。
- 範疇二排放: 範疇二排放量(基於電力使用)最大的公司通常是那些能源消耗巨大的工業企業。
- 範疇三排放: 公司價值鏈(範疇三)的排放量平均佔總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約 75%)。衡量和管理範疇三排放對公司來說仍然是一個挑戰,因為這些排放發生在其直接控制之外。使用大量排放密集型材料(如鋼鐵、鋁或化學品)的產業,或擁有複雜供應鏈的零售商,通常範疇三上游排放量較大。石油公司的範疇三下游碳足跡最大,因為其產品的使用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
企業碳排揭露程度
- 總體揭露率: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來源資料中提供了最完整的已收集和驗證數據的年份),71% 的上市公司揭露了其範疇一和/或範疇二排放量。這個比例比一年前增加了 3 個百分點。
- 範疇三揭露率: 相比之下,46% 的公司報告了其至少部分範疇三排放量。這個比例比一年前增加了 5 個百分點。雖然範疇三排放量平均佔公司總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約 75%),但由於這些排放發生在公司直接控制之外,衡量和管理範疇三排放對公司來說仍然具有挑戰性。
- 揭露的重要性: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揭露對於投資者相當重要,因為這使得投資者能夠跨行業比較公司,追蹤其在氣候承諾方面的進展,並評估其投資組合和貸款組合中的財務相關氣候風險。
- 標準化和法規趨勢: 許多國家和地區正在採用永續發展和氣候揭露標準,例如 TCFD 和 ISSB 標準。這些標準有助於金融機構評估其投資組合中的財務重要永續風險,並識別低碳轉型中的領導者和落後者。這些新的或更新的法規通常包括對上市公司甚至未上市公司强制揭露範疇一和二排放的要求,並在後續階段逐步納入範疇三排放。
重要發現與結論
- 整體轉型進度緩慢,與巴黎協定目標嚴重脫節:這是報告中最核心的結論之一。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全球上市公司的排放軌跡預計導致的氣溫升高仍與工業化前水平高出 2.7°C 一致。只有 12% 的上市公司符合將升溫限制在 1.5°C 或以下的目標。另有 27% 的公司與升溫限制在 1.5°C 至 2°C 之間一致。高達 61% 的上市公司排放軌跡預計將超過 2°C 的閾值。其中,更有近四分之一(24%)的公司軌跡可能導致升溫超過 3.2°C。
- 企業氣候目標設定增加,但雄心程度各異:儘管設定目標的公司數量在上升,但符合科學標準的目標比例仍然不高。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14.2% 的上市公司設定了經科學基礎目標倡議組織 (SBTi) 驗證的氣候目標,這被許多投資者視為黃金標準,因為 SBTi 確保目標與限制升溫至 1.5°C 的目標一致。這個比例比一年前增加了 4.9 個百分點。 近三分之一(29.1%)的公司設定了淨零排放目標,但這些目標不一定符合氣候科學要求。 總體而言,約 60% 的上市公司發布了某種形式的氣候承諾。
- 企業排放量披露有所改善,但範疇三仍是挑戰:披露對於投資者評估風險和追蹤進度非常重要。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71% 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其範疇一和/或範疇二排放量。 46% 的公司報告了其至少部分範疇三排放量。範疇三排放平均占公司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最大部分(約 75%),但衡量和管理仍然具有挑戰性。 新的或更新的法規趨勢正在將氣候披露標準化,許多地區已採用或正採用 ISSB 或 TCFD 標準,並逐步要求披露範疇一、二甚至範疇三排放。
- 全球上市公司排放趨勢呈現區域差異: 全球上市公司和可投資的未上市公司合計貢獻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近三分之一 (32%)。已開發市場的上市公司排放量與收入增長已經開始脫鉤;從 2015 年到 2023 年,其收入增長了近 50%,而排放量下降了近 25%。新興市場的排放量和經濟增長仍大致同步攀升;在同一時期,其收入增長了一倍多,而排放量增長了 65%。按註冊地計算,中國、美國和印度是上市公司範疇一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上市公司的排放量在 2015 年至 2023 年間呈現穩定且顯著的上升。
- 氣候相關的實體風險正在上升:投資者普遍認為實體氣候變化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全球各地許多城市的上市公司設施面臨著實體氣候風險的最高四分之一暴露度,包括洪水、極端高溫、野火和嚴重風暴等危害。報告列舉了普恩 (印度)、約翰尼斯堡 (南非)、聖保羅 (巴西)、邁阿密 (美國)、大阪 (日本) 等城市。這些地點即便非主要經濟中心,也可能是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
- 私募資本氣候基金更傾向於投資高排放但有轉型機會的產業: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私募資本氣候基金將其 40% 的投資分配給了公用事業產業,這是一個排放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提供了支持能源轉型的重大機會。相比之下,公開交易的氣候基金對公用事業的投資僅佔 8%。
- 清潔技術創新和增長主要集中在特定地區:在清潔技術創新方面,中國上市公司在高品質專利持有量上居全球領先地位。 在清潔技術收入增長方面,印度、台灣和中國的公司位居前列。
- 碳權市場是轉型金融的重要機制: 全球碳權市場(基於公司使用的額度價值)估計為 14 億美元。 碳權交易有助於將已開發市場的資金引導至新興經濟體的低碳專案。
- 持續依賴化石燃料且煤炭產能仍在淨增加: 化石燃料仍佔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絕大部分 (82%)。 儘管有氣候承諾和政策,全球新增煤炭產能的速度仍然超過了退役速度,導致全球煤炭產能每年都在淨增加。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全球貿易與碳排放:解析隱含排放、政策及減碳策略
催化碳移除市場:政策推動與美國的全球競爭優勢
Gold Standard 推出全球碳市場法規追蹤工具,簡化碳權交易與國際合作
Puro彙整並公開全球碳移除政策地圖
全球氣候科技投資金額持續減少中,發生了什麼事?
全球碳責任:各國在碳預算中的角色與挑戰
ESG 退潮?企業如何在反彈聲中堅守長遠價值
SBTi 修訂企業淨零標準
企業永續發展趨勢:氣候轉型行動計劃 (CTAP) 指南與實務
SBTi的挑戰與未來:企業氣候承諾的風向標
淨零轉型:企業面對的壓力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