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階是培養「自我」相當重要的一階
初階者,沒有「自我」意識,只有名為自我意識的遺傳複製品,實則對自己沒有想法、沒有未來,也沒想過或想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例如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想法與規劃就容易吱吱嗚嗚左顧右盼期待別人給答案的人生菜鳥。或者,只知背出標準答案的人生空虛空洞之老鳥。
對於追求一件事物,初階者就僅是追求一時的刺激,一時的擁有,沒有歸屬一件事物長長久久,想要喜歡一件事物天長地久的打算。
如一夜情,一結婚就出軌,一得到就厭倦,一玩過就厭膩等,均算是初階者的特性。
三階者,其「自我」因在二階發現對自己的照顧不足,理解不足,認識不足而成形。
即因認知其「自我」的不足,而讓「自我」得以被「認知成形」。
任何事物均要被認知其存在,才得以成形。
例如某種隨著聲音亂動的能力,如果社會無法認知「聲音」乃「音樂」、「亂動」乃「舞蹈」,那「隨著音樂舞蹈」的能力就難以在意識中被認知成形。
試想一個情況:某對父母見小孩亂動就叫他別動,見小孩拿物品發出聲音就叫他別發出噪音。某天,有位見多識廣地位不凡的親戚突然來了,見小孩亂動與拿出物品發出聲音後驚為天人,直呼天才,問一臉矇呆的父母怎麼沒考慮讓小孩去深造「舞蹈」及「音樂」?
這對父母就是無法認知小孩擁有的事物,所以憑喜惡對其進行扼殺;那位見多識廣地位不凡的親戚則可認知小孩擁有的事物是什麼,所以可鼓勵並促使小孩去認知自我的能力,乃至成形。
「自我」也是如此。
沒有認知「自我」前,「自我」不可能成形,認知「自我」存在時,「自我」才有機會成形。
所以,三階是培養「自我」相當重要的一階。
雖然歸屬於什麼之後,還是可能與所歸屬的事物與團體產生衝突,但這都是因為不再忽視自己想要什麼,追求什麼,成為什麼的一種訊息。
歸屬的終點是歸屬自我
第三階,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承諾」。
歸屬於什麼,相當於承諾自己屬於什麼。
例如愛情中將全部自我歸屬於對方,就是一種承諾自己屬於對方的契約。
每次的歸屬,都是一次承諾;每次背離歸屬,都是一次對承諾的背離。
但不斷的承諾歸屬與背離承諾後,將發現有個承諾的歸屬將永遠不會背離,也不需要背離。
第三階是個學習成為自己的初級階段。
思慮不成熟下,很難要求完全不可違背任何一個承諾。
承諾一個歸屬後,才發現這並非如自己所想,亦非自己所要,這是第三階很常見的事情。
如果歸屬後才發現所承諾歸屬的事物,其實與自己是有衝突的,這時就會面臨該繼續追求自我而放棄承諾,還是該遵守承諾而放棄自我的選擇。
結果很清楚,放棄自我,就是心境退回第二階;繼續追求自我,就是背離承諾,卻累積自我成形的經驗值。
所以,第三階,是自私階段。
就行為表面來看,確實是自私自利只為自己想,只為自己考慮的心態。
如果,第三階自私階段者,沒有陷入「輕率決定歸屬承諾又不斷輕易背離承諾歸屬」的惡性循環中,而是每次的承諾歸屬都能仔細考慮自我感受與他人感受,以及自己承諾歸屬後應當之責任與背離承諾歸屬後該承擔之責任,然後再繼續追求承諾自身永恆的歸屬——如能做到這點,那每回承諾歸屬與背離歸屬承諾的循環,所得到的經驗值就會很可觀。
而且,很可能,也很快地,就會一了百了地真的找到可以承諾歸屬一生一世的事物。
如果真的找不到,這個循環走多了,也會發現有一種承諾歸屬絕對可以永恆長久不需背離。
即「自我」。
當你願意承諾永遠歸屬於自我時,你自己也將永遠不需要背離自我的歸屬承諾。
除非你自己背叛你自己,否則你自己將永遠不會面對你自己對自己的背叛。
第三階,其實就是一個追尋自我歸屬的歷程。
哪一次的歸屬承諾不是自己選擇決定願意承諾的?
又有哪一次的背離歸屬承諾不是因為那份歸屬不符自己想要與追求,違背了自己承諾自己要給自己的付出?
所以,不管途中承諾歸屬於於什麼,最後的終點,都是歸屬於自我。
也只有承諾歸屬於自我的那一刻起,屬於自己的自我經驗才算大成。
自此,因自己承諾歸屬自己,而能自己信任自己,方有「自信」的誕生。
此「自信」是進入第四階的鑰匙。
也是以此「自信」去衝撞他人的「自信」才能拼出燦爛的火花。
三階,是自私階段,會因想找到「自我」卻總是陷入歸屬於什麼,以及背離歸屬重回自我的循環迴圈中而無法升級。所以早點發現歸屬「自我」即是答案,就能快速得到升級的關鍵。
然後,當你想分享「自我」,讓大家的「自我」都可以提升時,就會開始自己的「自我」與他人的「自我」之間的衝突與碰撞。
在持續的衝突與碰撞後,如果你的「自我」沒有潰敗,就會使「自信」得到強化。
強化後的「自信」,將會讓你可以衝撞更多對象,接觸更多種類的「自我」,而不會萎縮成「獨善其身」。
更多的接觸後,將會有領悟。
領悟這世界的多樣性、多元性與包容性,感慨自己過去活在自己的主觀中,殊不知這世界還有這麼多套各有特色、各有妙用的主觀想法,因而感知到,與過去以往認知完全截然不同的「真實」。
有了這份立於「真實」的「自信」,就可踏入第四階真實階段的大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