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的生態資訊界
三階,是人之情緒層次,處境是生態資訊界。
生態資訊界與群體共識界有重複的內容。如果群體共識界的論述僅停留在人類物種生理機能個體範圍,與生態資訊界就可明確分界,但若將群體擴大解釋,涵蓋各類物種的群體,甚至納進地球這個大群體,內容就會有與生態資訊界重疊的部分。
生態資訊界,顧名思義,就是地球生態圈的資訊集合流動循環的界域,與二階群體共識界的「群體」確實有重合之處。
所不同者,乃生態資訊界沒有「共識」,群體共識界則有「共識」存在。
二階不自私階段者,關注焦點不在自己而在外界。
而外界有所謂的群體共識,以人類而言即「社會共識」存在。
二階不自私者,因不敢自私,行事原則是不敢違背社會共識的。
三階自私階段者,乃是因二階長期不敢自私受苦受害受委曲的自助解脫者,故能脫離「共識」,而有了「自識」。
以此為起點,自我意識方能開始具備認知自我的初級功能。
也因脫離「共識」有了自識,因而能感知各自為識、各有交流、各有精采的生態資訊界。
兩種對待情緒的態度
三階,是人之情緒層次。
二階也有情緒存在,並由情緒限制了二階的發展與成長,是由情緒促逼二階一系列自我保護,追求安全需求之滿足的行為。
在三階中,情緒則沒有那種限制,亦無法成為逼促三階成長與發展的動力,反倒成了一種輔助作用的存在。
這之間的差別,牽涉到兩種對待情緒的態度。
第一種,認為情緒需要被管理。
二階者,感覺情緒不請自來,不報上門,有如突降惡疾,防不勝防,擋亦難擋,故面對情緒的奇兵突襲,唯有發作前早做風險管理,發作中勤做控險管理,發作後詳做災後管理。
情緒之來,如臨大敵,情緒不來,天下太平。
情緒是外界突來的意外,是外界的紛擾所致,也是外界襲擊的先鋒,所以需要被管理、約束、控制或壓抑。
第二種,認為情緒需要被理解。
三階者,感覺情緒乃因外界訊息刺激而自內浮現,是早隱於自己體內,經外界訊息流入,觸動原有早隱於內心潛意識當中或隱於肉體細胞記憶當中,亦或——加個靈魂學的觀點——內隱於前世記憶或累世靈魂未決之遺憾與課題當中,這才浮現於可意識到的覺知領域裡,藉此,使隱於內在的事物得到可被認知與理解的機會。
情緒是隱於內在的情報,是內在的求救訊號,也是內在的報喜訊號,所以需要去理解、認識與照顧。
這兩者面對情緒態度的差別,在於關注的是內在還是外在。
二階者,因是群體共識界,被外在的「共識」所吸引並約束,關注於外在,對於內在的變化關注不多,故在情緒出現時,只會認為是突如其來的意外發生,認為情緒是需要防堵與管控的病毒,自然會以管理的態度去對待。
三階者,視野除了群體共識界外,又多了一層生態資訊界,「共識」的影響已經不大。
或者說,「共識」仍在,但視野已由細胞構成群體觀點升級到生物個體存活觀點。
三階者已能認知不同類型之個體所集合成的群體,其奉行的「共識」實各有不同之處,繼而認識到,「共識」乃該類群體成員的個體共同認知、認可、認同而成,選擇成為不同的個體,自然就會有不同的「共識」。
這令三階者會關注於個體的選擇。
選擇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個體,再去接受此類型個體群集所奉行的「共識」。
故此,三階者關注於內在,對於自身內在發生什麼變化自然會清楚些,發現情緒乃因外界訊息刺激而由內隱意識中慢慢浮現或突然突現,也是遲早的事。
所以,三階者認為情緒系統是雷達,情緒是情報,需要解讀與理解,也是順理成章自然而然便會逐漸成形的認知。
三階受限於心理緊張系統
初階者,面對情緒的態度是宣洩。有情緒是不舒服的事情,宣洩掉就舒服了。
三階,所受制約為緊張壓力系統、未竟事物,白話點,就是受到自己想主動去完成卻尚未去做的內在壓力所制約。
而「需要被宣洩的不舒服」,與「自己想主動去完成卻尚未去做的內在壓力」之間的差異,在於「改變現狀」與「恢復原狀」。
初階者,需要「被宣洩的不舒服」,一般會發生在環境與內建模式衝突時。
認知上,就當是某種內建程式遇見外界訊息意圖干預內建模式運作時,會出現的防禦機制。
是一時之間防禦機制排除不了外來訊息干預,而不斷跳出警訊的狀態。
對於初階者,這種不斷跳出的示警機制,就是「需要被宣洩的不舒服」。
面對這種情況,只要消滅導致警訊不斷出現的對象,一切就會「恢復原狀」。
三階者,「自己想主動去完成卻尚未去做的內在壓力」通常會發生在有自己想要的事物出現後內心產生追求的想法時。
認知上,就當是某個青春洋溢的的美少男或美少女出現在眼前,一見之後鍾情深念,再見之後情根深種,三見之後小心臟活蹦亂跳,起了告白訴情相約天長地久之意。
不料,相逢總在差錯時,心意總是落空處。
告白時機找不到,訴情機會沒著落,就這麼一拖兩三年,每次見面就緊張,每次分開就失落,明明想去完成卻總是完成不了。
可能是錯過,可能是少了點勇氣,也可能是少了關鍵時刻的浪漫,於是內在壓力逐漸升高,心理緊張逐次增強,尤其看到某些潛在情敵出現時,真是難受難過又想哭。
面對這種情況,只要向導致自己產生緊張壓力的對象告白,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會「改變現狀」。
初階,對現狀滿意,會不舒服是因現狀遭到改變,所以想「恢復現狀」。
三階,對現狀不滿,緊張壓力是因現狀遲遲不變,所以想「改變現狀」。
而有這樣的差別,乃因自我意識的「有」、「無」所致。
初階者,無自我,只想追求當下狀態的自己,任何干涉與改變,都是外敵,需要排除以維持現狀。
無自我者,受「共識」操作,受情緒影響,受不確定的未來擺佈。
活在當下,變成初階無自我者放棄未來、排斥責任的藉口,猶如活在失落與空虛的浮萍人生。
三階者,逐漸形成「自識」,想追求理想的自己,有想要的生活,有想要的未來,有想要的歸屬,有想活在某種感情中的想法。
因對現狀難以妥協,想要是自己活得更好,更滿意自己的生活,三階者會重視自己的感覺與感受,關注自己的情感與喜歡。
對於現狀的改變,雖然不至於歡迎與接受,也不一定都會感覺良好。但至少,三階者會願意承擔現狀改變的責任與衝突,以求更接近未來更喜歡的自己。
同樣是活在當下,三階者是接受自己的過去,展望自己的未來,並專注的面對當下自己的不滿,感受自己當下的不足,承擔自己當下的責任,並以當下為起點的面對自己想要的未來。
不同於初階者擺佈由人的浮萍人生,三階者是自己小船的掌舵者,閒散漂流或是迎浪前行,均在己一念之間。
三階,是自己得以存在於世的開始,也是靈魂開始累積成長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