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常見的尊重意涵
詞意上,「尊重」有關注、敬重、重視、肯定之意,即高度關注或敬重對方的觀點與感受,並能肯定對方的能力與內在特質。
可以是對特定個人質素的肯定、亦可是對特定倫理觀的肯定,也可以是對人、群體以及他們特定的行為表達喜歡、敬重以及肯定。不干涉他人所做出的選擇,讓所有人充分行使自主權也是一種尊重。接受他人與自己的立場不同,不強迫他人配合自己,不以有色眼光看待少數群體,在未了解他人前絕不輕易決斷,即使他人行事不得體,也不予以嘲笑或謾罵,誠懇待人,做到確實的友善與包容等。
尊重也是一種自律的表徵,管束自身行為,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行對他人有利之事,敏銳的觀察周遭人們心緒變化,不讓自己使群體產生不好的感受,也讓人們受到自己的感染,達成群體的互相尊重,實現社交和諧。
上述這四段,大致是公認對「尊重」這個詞彙的統一見解。
吾則心悅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的內容:
「尊重並不是懼怕和敬畏;依照字源(respiecre=注視),它意指一種能力: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認知他獨特的個人性。」
「尊重的意義是我關懷另一個人,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生長,去發展。因此,尊重意含著我對他人沒有侵占剝奪的慾望。我希望我所愛的人是為了他自己而成長及發展,並且依照他自己的方式成長及發展,而不是要他合我的意,合我的用途。」
這些關於「尊重」的描述,都沒有問題,吾亦認同。只是這些描述少了一個深層的訊息。
一般人沒留意到,「尊重」有個隱於背後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所有的尊重都會淪為空砲彈,響亮無用。
這個基礎是「當責」。
「當責」是尊重的根基
「當責」(Accountability) 與「負責」 (Responsibility) 最大的不同,在於「當責」必須「對結果負責」,而不是只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完就好。
一個有「當責」概念的員工,會主動認識與發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只是做完「主管交代的任務」,會更進一步達到任務所想要的最理想結果。
試想,口說尊重,行為上卻袖手旁觀,會如何?
說是尊重自己,行為上卻接受自己頹廢度日,缺錢就詐取,如何?
又或尊重另一半,行為上卻不關不顧不聞不問,某日窺見出軌則摀臉皺眉一句眼睛業障重,又如何?
尊重會帶來責任問題。
半吊子的尊重,彷彿一切與我無關,僅是沒有責任的虛偽表現。
而靈魂的養分是「真實」,虛偽的尊重需求之滿足可滋養不了真實階段的成長根源。
所謂的「尊重」,是接受對方可以做自己,依自己生命歷程去發展,循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去成長,但自己明白或猜到對方後續會如何變化,可能會出什麼紊亂,要付出什麼代價,卻仍願意承擔可能發生的一切,並解決之。
如,吾尊重他可欺我,並願意承擔相應代價,自認倒楣,另尋它途。
即,吾尊重他可作亂造反,吾將軍隊備好與陷阱挖深等他。
或,吾尊重他可風花雪月,閒賦在家,吾賺錢養他。
之類等等。
不管是哪種,第四階真實階段的尊重需求之滿足,必會認識到種種尊重行為背後需要承擔之代價,也會認識到自己需承擔之責任,自覺解決問題能力之不足,而有積極充實自己之行為。
只要不是虛偽的尊重,是具備當責覺悟的真實尊重需求之滿足,都可以累積晉升的經驗值。
漸漸又慢慢,當尊重需求之滿足不是那麼需要後,即尊重別人已是自然而然的行為,尊重自己也是理所當然無所覺的習慣,那就只差最後一步即可升階。
真實階段的升級條件
尊重自己,包括承擔發揮與開發完全自己之責任。
意即,對自己的潛能與能力之未來可能性的徹底開發與全面探索。
第四階的最後,對他人想法的關注會逐漸下降,對於他人是否接受自己的想法也不再那麼重視,所以尊重需求之滿足會變得不太重要。反倒因持續尊重自己而積極充實自己的行為,發現自己原來充滿更多可能性,尤其是能學會以往都沒料到能學會的能力,解決以往不敢解決的問題時,對自己尚未開發的潛能會更有信心。
當對自己的未來潛能發揮的可能性之興趣遠高於對別人想法的關注,且願意承擔任何關於自己未來目標達成之責任,並有排除萬難使命必達之覺悟,就可升上第五階了。
這份實現自己未來可能性的「覺悟」,即是上四階與下四階關鍵門檻。
四階者,所受制約為自己對自己的限制,其意義便是如此。
上四階往「生」前進,下四階往「死」前進;上四階遇事有能為力,下四階遇事無能為力;上四階遇問題總想能做什麼,下四階遇問題總想不能做什麼;上四階以意義與價值為動力,下四階以刺激與衝動為動力——關鍵差異,就是那份對待未來可能性的態度。
第四階之頂點,乃「生」與「死」之大關;滿意當下即留「死」,不滿當下則往「生」。突破自己對自己的限制之「覺悟」乃衝破封頂界蓋踏入第五階之關鍵。
想實現更好的自己嗎?
聽過很多人掛在嘴邊說,實際要做時,退縮的人還是居多。
或者,是害怕不確定的未來需要付出的辛苦代價?
尊重自己看似容易,在這即將破境昇華的最後一關卻不太容易。
尊重自己功德圓滿的最後臨門一腳,需要:
一階升二階的自我覺察之「自覺」;
二階升三階敢在壓力與質疑下仍選擇「為自己付出的決心」;
三階升四階對自己承諾歸屬自己的「自信」;
四階累績所得的,立於「真實」的見識,源自內心深處經過淬鍊的「信仰」,與負起自己生命生長與發展之責任的「當責」;
如此,才能真正做好那份尊重自己的「覺悟」。
你,缺哪個?
不缺者,必然在四階之上,親手掌握著幸福之可能的門扉之鑰,或者已然享受於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