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的「三聲有幸」含金量極高,每句看似簡單的話語,背後都凝聚著巨大的努力。
一次成功或許是偶然,但三次成功便足以證明那是「真正的實力」。
節目中詹仁雄分享的洞見,讓我感觸良多,以下整理幾點特別有共鳴的思考。一、突破慣性:創意發想的起點
- 跳脫首個想法的框架
詹仁雄提到,他從小就習慣先推翻自己的第一個想法,嘗試從不同角度切入,藉此激發更多創意。這確實不易,我自己也常陷入「第一個點子就是最佳點子」的迷思,彷彿考試時第一個想到的答案總是正確的。
後來發現這是多麼自傲的想法,總是幻想好像我比別人厲害,只需要一次就能成功,現實世界與標準答案的考試不同,如同《點子流》所言:「問題需要解決方案,而每一個解決方案都始於一個點子,千千萬萬個點子之中的一個。」不斷審視與挑戰初始想法,是創意萌芽的關鍵。
- 逆向思考的挑戰與價值
「逆向思考」是從另一個邏輯出發,再設法合理地達成目標,這對我來說依舊是一大挑戰。
因為這似乎有些違反人性,畢竟我們的固有思維與想法,是過去實際經驗的累積。
要立刻推翻自己,用反向思維審視事物,感覺像在否定過去的自己,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但不可否認,這確實是一項極其關鍵的能力,正如《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所提問:「與其決定創造什麼東西,真正應該要思考的是該不該創造?」
二、洞察人心:內容製作的核心
- 以終為始:從觀眾視角出發
製作節目時,必須思考目標觀眾真正想看的內容,而非僅僅是自己偏好的題材。
這提醒我們,創作不能閉門造車,需時刻將受眾放在心上。
- 人性洞察:理解行為的本質
「製作節目就是在玩人性」,這句話強調了理解人的個性與行為模式的重要性。
這也呼應了前述的「從觀眾角度出發」,其本質便是從人性角度思考。
許多人常說「做事先做人」,簡單來說,懂得做人,就是了解人的個性和行為模式。無論在商業、職場還是政治領域,其核心都在於對人性的洞察與運用。
三、持續精進:從個人到團隊的成長
- 大量輸入:保持創意的活水
要保持源源不絕的創意,就必須不斷吸收新的資訊與知識,如同為思維的引擎持續添加燃料。
- 容錯空間:孕育成長的土壤
給予團隊成員犯錯的空間,並陪伴他們從錯誤中學習與成長,是團隊進步不可或缺的要素。
- 減法哲學:成就之上的精煉
當取得一定成就後,更要思考如何做得更精簡,卻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與效益。
如果是過去的我,真得如同詹仁雄所說的聽不太懂,當然,最後還是要看你想怎麼選擇,你的目標是隱形的冠軍的話,那在生意層面就很適合這個減法哲學。
- 團隊協作:創意產業的基石
創意產業的成功,高度依賴團隊合作。
尋找聰明、具備向心力且擁有業務執行能力的人才,共同協作,才能激盪出更大的火花。
四、展望未來:給年輕世代的啟示
- AI共存:善用科技輔助
面對AI時代的來臨,我們應思考如何與AI共存,學習運用AI輔助工作,提升效率與創造力。
- 年輕的本錢:勇於實踐的力量
給年輕人的建議是:要相信自己的年紀是最大的武器,大量閱讀並勇於實踐。
- 情懷的驅動:超越利益的使命感
對某些事物抱持使命感,那份「情懷」能驅使我們即使在沒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也願意投入與堅持。
在這些分享中,哪一個觀點讓你最有共鳴呢?你是否有過創意發想、人性洞察上有獨特的秘訣?非常期待在下方的留言區看到你的分享與故事,讓我們一起交流激盪,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