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我加入了信義房屋基金會的「企業倫理長培育計畫」三年培訓,重拾很久沒有的學生身分。每一次聽楊政學老師與楊百川老師們的課,總是如沐春風,從老師設計的「認知、心願、行動、結果」循環中,帶動自己身心靈的改變與思考!
「企業倫理」這四個字,在我初入社會1990年末期的時候,連同「企業文化」時常聽到,當時在許多的成功的新創企業或企業併購案中,文化成為關鍵成功因素。但到了2010年後的進10年,要提起「倫理文化」,倒是會被拿著與「創新前進」對比,有那麼一些迂腐守舊的調調。
前年看到由楊百川老師擔任企業倫理長的信義房屋主持的「企業倫理長培育計畫」,我打開了我的好奇,我好奇在這個破舊立新的世代,怎麼談倫理?但在懷疑之餘,我的骨子裡,卻有一份舊情操的懷念,看著現世的混亂,想從經典中找到答案。
昨天進入一場我期待已久的課,是我仰慕的楊百川老師主講「經營以企業倫理為文化核心之想法與做法」。老師開頭給了個大哉問:「『倫理』跟『企業倫理』有什麼不同?」,在全班同學鴉雀無聲、茫然以對之時,老師給了答案:「倫理,談的是『人』,是在人與人關係下,情感認知下談相處之道。而『企業倫理』是『法人』是以前先秦時代沒有,但於『國富論』後在西方資本主義下產生的組織,法人不帶情感,談理法,但法人組織中的組成是『人』,於是會產生管理最難的『Dilemma』(困境),如果沒有企業文化,在共同價值觀下,進行思辯,那往往就會進入黨爭,弱化企業競爭力!」
「所以如果企業可以重視企業倫理,以文化來帶動企業內部合宜的行為,雖然孔子的『倫理』理想世界中的安居樂業尚未達成,但納入企業之中,當企業一旦強大,員工與相關利益關係人便有機會達到雙贏」老師補充。
老師笑道:「我是台灣目前唯一的『倫理長』,希望你們上完課後,我可以不要再孤單,可以有許多倫理長跟我作伴。」
企業倫理如何從「看不見」到「看得見」,老師分享了以下指引:
1. 確認企業的「立業宗旨」:立業宗旨中會包含創辦團隊的「Mission」(使命)以及「Vision」(願景),Mission的Mi在拉丁文是我的意思,也回歸到是「心」(感受),Vision則帶出了「眼界」的願景,用心與眼來思考自己的立業宗旨非常重要。
2. 當立業宗旨確認之後,再來便需要帶入組織在市場如何創造價值,企業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而存在,在滿足需求的時候,盤點出企業想持續經營、立於不敗之地所需的重要利益關係人,架構出企業倫理中能共同打造企業價值的「關係」(即倫理)架構。
3. 在這個倫理架構中,放入經營最重要的「產生價值」的關鍵字。
4. 接下來進入這個架構管理方法,搭配有效管理但可以創造共鳴的良善管理循環動能,在核心價值觀下大家發展出合宜的行動與文化
5. 持續優化,達到企業永續發展
聽完這堂課之後,硬生生地又把思維向上拉開了一個層次。信義房屋之所以不怕被說陳腐守舊,不跟隨潮流設置「永續長」而鼓勵設置「倫理長」。主因是回歸到核心原點,當有企業倫理經營得當,才能從「合宜的行為」發展出共好的生態圈,當人人都是倫理長,進而行動皆為永續共好,自然也就形成永續的企業文化。
因為近了這個計畫,前陣子買了孫震校長的一本書「等閒視得東風面:當亞當史密斯遇見孔子」。這本書讀得很慢,因為其中將歷史上對東西方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但過去似乎毫不相干的論述進行對比與解釋,回頭看現今國際局勢的發展,格外發人深省。
「倫理」是一個經得起歷練的情理法學習,在企業溝通(Corporate Communication)中,能不能把自己的「道理」說明白絕對影響溝通的成敗,如同楊老師課中強調的:「如果說不清楚道理,談不了企業倫理。」那也就很難達到讓大家眾志成城,支持你的理念面對各種商業挑戰了!
想聽更多有關企業溝通的想法: 影響力量公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