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生以為只是「開玩笑」,但他們(她們)都很清楚,自己的嘴太壞,甚至言語中充滿人身攻擊;
未成年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在這裡的大人不外乎是行政人員、班導師、科任老師,家長都知道校務繁忙,身為「學校裡的大人」,是否可以接住孩子的求救;
當有某位學生,告訴你自己遇到「不當對待」,霸凌者有可能是同儕、老師、校外人士,希望學校裡的大人,麻煩你耐著性子「聽清且聽懂」,眼前無助的孩子遇到了什麼問題,至少你先安撫情緒,這是建立「信任感」的第一步,再來跟孩子討論有那些解決方法,尊重孩子意願。
很多事情「不急著反應」,至少讓孩子知道,當他(她)遇到狀況該如何「冷靜面對」,教會他(她)們思辨能力,也讓他(她)們找的到那位可以「信任」的大人,雖然當時的你可能「分身乏術」,還是拜託你「接住孩子不安的情緒」;
傳道、授業、解惑也,雖然時勢改變、導致身為教職的你無所適從,和家長的關係也變得小心謹慎,只要你本著善意,遇到孩子問題不是先「掩埋」,永誌和奕含的事件就不會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