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老子》簡本、帛本、和王本之間的字句差異。在認知圖式(認知基模)「縮略」、「精心製作」、「創造」的作用下,與圖式無關的贅字或與句組規律不符合的字句,將逐漸消失。此作用由於是不可逆的,因此可知簡本先,帛本次,通行本後的形成順序。
個人對於《老子》各版本的差異不甚了解,但能夠認同作者所分析出的版本順序;且幾個觀點讓我十分震驚的同時感到茅塞頓開,例如42頁提到《老子》篇組的「恍惚」與「混沌」,使讀者的意念在恍惚之間拉成一線,進而穿梭跳躍在《老子》文本中。回想個人經驗,確實先前看《老子》時,有時覺得某幾個詞句似乎在之前的篇章也有出現過。也許《老子》真正想帶給我們的,是思考方式的一種
;「某非某」、「某若非某」的句式,並非表達出直接的批評,而是對於該事物的反向思考:如果沒有巧利會怎樣?如果不持不盈、不揣不稅會如何?深入反思那些我們習以為常,覺得理所當然的生活習慣中隱含的思想,大概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吧!
共勉
寫於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