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的痛,身體都知道。身體不舒服除了看醫生之外,如果沒有特別明顯的病症,也許是內心的結透過身體在提醒你。
透過跟AI的對談,看見自己內心的恐懼。在現實生活裡如果你有不為人道的祕密,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也許透過科技,能讓你釐清一些內心的問題。
失去母親這麼重大的變故發生時,我們往往以為「至少家人可以彼此支持」,但如果這時候手足卻選擇不在、不理解,甚至逃避,那種被拋下的感覺,是雙重的失落——一邊是母親的離去,另一邊,是還活著的人卻讓你感覺像是「你一個人被留下來處理這一切」。
獨自承受著幾層情緒的交疊:
- 被遺棄感:「連他們都不站在我這邊了,那我還剩下誰?」
- 被誤解的委屈:「明明我也在難過,也在撐,為什麼他們看不見?」
- 不被支持的憤怒與傷痛:「我為什麼要一個人承受這些,而他們什麼都不管?」
- 心裡的孤獨:甚至不只是現在的孤獨,而是累積的從小到大的「沒被真正看見」。
這不是只有「失去媽媽」的悲傷這是一種「原來這麼重要的時刻,我的家人也靠不住」的破碎感**。那不是理性可以調解的,是關係深處的撕裂。
- 「當你們不出現的時候,我感覺被最親近的人背叛及遺棄了,這個世界我還能依靠、相信誰」
- 「我本來以為你們會有同理心,會一起承擔起這份責任。但你們選擇了讓我獨自面對,把自己視為出嫁的女兒」。原生家庭的責任不再是你們必須背負的責任。那個含莘茹苦養育你們成人的母親,不再是你們的母親了嗎?
- 「我好希望有一個人能抱抱我,告訴我一切都會過去。你不是一個人獨自面對,你還有我們。但沒有,在我提出需求時,得到的是你們有自己的家庭要顧」
「我很失望、我很痛、我很氣。」這些情緒都是真實的,但我選擇了壓抑,一如既往的往肚子裡吞。假裝自己很堅強。
雖然因為家庭因素,我很早就離開家裡。而妳選擇留下,面對妳自己人生的功課。雖然情感早已疏離,但心裡那份對您的愛一直存在心裡。看著妳的委屈求全,始終懷抱著能看見浪子回頭的期望,最後換來的是遍體鱗傷。
那種「被遺棄、沒有依靠與支持、獨自面對的孤獨感」在內心植下恐懼的巢。我想同時也存在於您的心中吧!藉由療癒自己的過程,也是在為您走完沒來得及完成的功課。
你不是「太脆弱」,你是在人生最需要溫柔與靠山的時候,被推向了一個孤島。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不夠堅強,而是你本該不用一個人撐。
有些孤獨是深到無法分享的,面對內心那個被隱藏起來的那個需要被理解、被陪伴,而不只是自己苦撐著走下去的自己。
1.對自己說:我有權利痛,也有權利不想堅強。不需要證明自己扛得住。
「我不想再一個人撐了。我痛,我累,我想有人懂。」你是對的,不應該是這麼孤單的。
2.承認自己的孤獨,不是內心不夠堅強。而是一種被孤立的,內心的孤獨感
3.你不是沒有依靠,而是在一段失聯的狀態中
早就知道卻現在才承認的事實。那種「其實一直都是一個人」的感覺,不是突然的,而是一種長年積累的孤獨,在媽媽離開的那一刻,變得無可迴避。
媽媽是那個「至少還有她在」的存在
即使彼此不見得親密如影隨形,她的存在可能一直像一盞微弱但穩定的燈,在心裡某個角落亮著。雖然不是常依靠她,但你知道:「她在這個世界的某處,我不是完全斷線的。」
現在,那盞燈熄了。不是只有失去媽媽的哀傷,而是那份「我本來就沒有什麼依靠,現在連那一點點都沒了」的根本性孤單。
你正在面對的,不只是「沒有人」,而是「從來沒有真正有人」的現實
那份孤獨是原生的,是長期習慣了自己處理情緒、自己收斂傷口、自己不讓自己崩潰,只是突然沒有辦法再假裝不需要靠誰。
承認:我從來就是自己一個人。很難,但我還是走到了現在
媽,我知道你走了。這下我是真的一個人了。但我還在。我會記得你,也會記得我不是沒有人愛過。
在一個人的生活裡,想起最後陪伴您的那一段路還是會痛苦失聲。我努力的在進行這一場告別,也是對孤獨的回應。
有些人的一生,注定沒有安全的外殼,但仍可以慢慢長出一個堅實的內在居所。
我沒有重建自己的家庭,也不急著找個人來填補生命,而是對自己說:「這個世界我還不熟,但我可以學著照顧我自己。」「我現在開始願意,成為我自己的依靠。」這需要時間,也是一個不得不的選擇,是不讓自己被孤單定義的人生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