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變化比便當配菜還快的時代,光靠「努力」顯然是不夠的,不是變強,而是變得更會彈性面對人生的撞牆期。
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與其追求無堅不摧的強悍,不如培養像竹子一樣的韌性,能隨風搖曳卻不折斷。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韌性飛輪」的概念。他形容我們面對挑戰時,就像啟動一台風扇,只要風扇的三片葉子持續運轉,韌性就能自然地累積起來。而這三片葉子分別是:察覺、意義、連結。
🍃 第一片葉子:察覺,先別急著崩潰,先來看看事實
當人生突然暴擊(比如案子被退、孩子發燒、帳戶只剩下三位數),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情緒直上雲霄。但書中提醒我們:退後一步,察覺現狀。
不是那種「我很爛所以事情才會變這樣」的自責式反思,而是冷靜地問自己:「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有哪些客觀的事實?」
🌱 第二片葉子:意義,這件事為何對我這麼重要?
接著,當我們遇到卡關,不妨問問自己:「這件事情,為什麼會讓我有這樣的情緒?它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在自由工作轉型的這段日子裡,我時常會冒出一個念頭:「要不要乾脆回去上班?」穩定的收入、多一點的社會安全感,聽起來確實很誘人。
但每當我冷靜下來回想過去,那些陪伴住院的爸爸、媽媽、還有女兒在急診室熬夜的日子,就會讓我重新對齊內心的初心,我選擇這條自由的工作模式,是因為我重視家庭的價值。
這種糾結與反覆拉扯,其實正是因為觸碰到了我內在最核心的價值觀。
每次我停下來問自己:「這段困境想教我什麼?」就像在黑暗中打開了一盞小燈,讓我能夠看清楚前方的方向。
我開始明白,這些難題不是來為難我的,而是來幫助我對齊自己的內心指南針。
🤝 第三片葉子:連結,不需要一個人扛整座山
這世界上最療癒的語言,不是「加油」,而是「我懂你」。
作者提醒我:別在低潮時孤軍奮戰,打開連結、尋找支持的社群。
也許是一位好友、同業夥伴、一段社群對話、一句「你真的很棒」這些微小但真誠的互動,會讓你像打了韌性的雞精一樣,重新找回動力。
📊 韌性的實用工具:兩張表格,幫你找回掌控感
書中還很貼心地提供了兩個表格工具,讓韌性飛輪不是靠意志力硬撐,而是可以「養成」。
✅ 表格一:小贏紀錄表
每天記錄三件你做得不錯的事,哪怕只是:
• 今天走了5000步(終於不是沙發馬鈴薯了)
• 沒吃炸雞,吃了清蒸鮭魚(忍痛選擇)
• 感謝了三個人(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贏,日積月累會成為內在自信的磚瓦,提醒我們:你其實做得比自己想的還好。
📉 表格二:ABC焦慮拆解表
面對讓人焦頭爛額的難題時,使用 ABC 三步驟來釐清思緒:
• A:想個記者、偵探,客觀寫下發生什麼事情?
• B:這件事,對我造成什麼影響?
• C:哪些是我能控制的?哪些是我不能的?
下次,當感到焦慮時,不妨試著運用 ABC焦慮拆解表 來理清思緒,並據此制定出具體的行動方案與流程。
與其一開始就追求完美,不如先捲起袖子開始第一步。重點不是做得多好,而是先開始,然後一邊行動、一邊記錄自己的「小贏」,過程中如果遇到卡關,也別急著氣餒,再次拿出 ABC 表格來幫自己拆解狀況。
這樣的過程,不只幫助我們釐清問題的本質,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學會:理性區分責任與控制權,避免陷入「什麼都想顧、結果自己先崩潰」的狀態,也就是那種熟悉的死胡同「過度自責 + 過度焦慮」。
★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或是持續關注我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