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極具洞察力的問題。
為什麼會腐壞?從心理、行為、環境來看:
1. 心理層面:適應過度 → 缺乏刺激
- 大腦是靠新鮮刺激來保持活力的。
- 當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面對同樣的人、說一樣的話,創造力會枯竭,思維也會變得封閉。
- 久而久之,人會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對自我的探索欲,只想活在「已知」裡。
2. 行為層面:舒適圈會變成囚籠
- 舒適圈一開始是庇護所,久了卻會變成「行為懶惰」的根源。
- 人不願面對風險,不願改變、學習、冒險,只想維持現狀。
- 最後連小小的挑戰都覺得壓力山大,內在肌肉逐漸萎縮。
3. 環境層面:封閉系統自然會腐爛
- 生態學的道理一樣適用:一個不通風的池塘,水遲早會發臭。
- 人若沒有與外界思想交流、文化接觸、價值碰撞,就像池水不流動,價值觀容易僵化、變得排外或自戀。
什麼樣的人比較不會腐壞?
- 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人:即便環境不變,也能從內在更新世界觀。
- 保持學習、創作習慣的人:用學習、輸出保持腦袋活力。
- 主動建立外部連結的人:哪怕住在同一城市、同一房間,他也會創造與人連結的窗口。
舉個小例子來說:
有人住在鄉下三十年,每天種田、養雞、看夕陽,但他用手機學習世界知識、寫詩、與人交流 —— 他內在活得像宇宙一樣大。
而有些人每天穿梭於高樓林立的都市裡,卻把自己困在毫無變化的生活模式與僵固信念中,早就開始內耗與腐敗了。
所以結論是:
✅ 人不怕環境固定,怕的是心態封閉。
✅ 活著就該讓思維流動、情緒呼吸、靈魂保持更新。 ✅ 哪怕身在井底,也要抬頭看天、伸出手、思考外面還有多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