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學後,我對職涯感到迷茫,因此讀了一些職涯相關的書,也開始參加一些校外的營隊、工作坊,並做了了一個自主學習的計畫,得到了許多不同於傳統的學習體驗。這讓我開始以不同的角度來檢視平常所受的教育——大學的教育是有效率的嗎? 能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熱情、實踐自己的理想嗎?
帶著新的視角回到校園,我開始發現之前沒注意到的問題、質疑之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我開始對學校課程失去興趣,甚至對大學的一切感到排斥。這篇文章我想用一個體制內大學生的視角,來分享我在台灣教育體制所看到的問題。
想先說明,文章內容僅是我個人經驗分享,不代表完全真實的情況,但應該是很多人的共同體驗。另外,我就讀的是國立前段的大學,在這樣的環境下都有這些問題,我相信這絕非僅限於單一學校的情況。缺乏探索職涯的機會
上大學後,我開始思考未來的職涯規劃,卻發現對自己有什麼興趣、未來想做什麼都毫無頭緒。我想這應該是許多大學生的共同經驗,從小到大在學校很少有機會能廣泛探索自己的興趣。我們只知道怎麼考到高分、怎麼錄取好的大學,卻從來沒想過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雖然國中、高中學校就安排了適性測驗、生涯規劃,也設有選修課程,但這些對於我在探索職涯的路上並沒有帶來什麼幫助。
選修
選修課通常只是傳統科目的延伸,例如英文時事、歷史電影欣賞等等,上課內容就是寫寫學習單、看看影片而已。這對於探索更廣的領域似乎沒有什麼幫助,教學方式也沒辦法讓學生有深入的認識,更不用說產生進一步的興趣了。
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課程上了什麼我幾乎沒有什麼印象,現在來看,要10幾歲的孩子去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是否有點太強人所難了? 那時我們無論是對自己、或是真實的職場都所知甚少,怎麼可能做出有意義的規劃?
性向測驗
性向測驗我則認為有其侷限,結果通常不可靠。以常見的六型人格測驗來說好了,我測了三次,每次的結果都相去甚遠。人是會改變的,尤其學生正處於快速發展、不穩定的階段,對於個人價值觀、未來志向都還很不明確,做出來的結果大概也不會有太多參考價值。
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實際嘗試各種不同的事情,在過程中他們自然會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然而社會並不鼓勵這樣的探索,小時候如果想嘗試一項新事物,得到的回應很可能是「把成績顧好再說」,凡是與學校無關的事一概被視為「不務正業」。但是,關在教室裡聽老師上課,要怎麼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志向?
從來沒有人讓我們去了解自己,結果高中畢業後就突然要我們選擇決定未來職涯的科系。於是很多人就隨便選了親友推薦不錯的科系,迷迷糊糊的念了四年、上研究所,做著一份不喜歡的工作,終生都不明白自己的熱情在哪。
學校應該更早就設立更多選修課程,且不要只限制在傳統的學術領域,同時也要控管好課程的品質,確保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應該建立更多的性向探索管道,並鼓勵學生使用。提早讓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才能幫助他們在未來做出更好的職涯選擇。
標準化
體制教育為了有效率地篩選能力較好的學生,便以成績來作為學生表現的指標,形成了考試導向的教育模式,而其代價是學生的自我價值、學習熱情、以及多元發展的潛力。
輸家佔多數的比賽
我覺得現在的教育體制很殘忍,把所有人放到同樣的賽道中,為他們設定同樣的路線、同樣的目標。在同一條賽道上,只有跑在最前面的才是贏家,這是一場輸家佔多數的比賽。
因為各種原因而落後的人 ,依然只能在後面苦追,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有別條路,或者知道了但沒有勇氣選擇。社會用單一的標準檢視他們,用數字、文件來決定他們的價值。漸漸的,他們開始失去自信、失去人生的意義、失去自我價值。
那麼那些跑在前面的人呢?他們作為贏家,應該很快樂吧?他們一路領先,未嘗敗績。但馬有失蹄,總有一天他們會疲累、總會有人跑得更快。這時他們早就跑了大半程,又能做甚麼?也只有咬牙繼續跑下去,往那連是什麼樣子、是不是真的存在都不清楚的終點。
畢業後,衝過終點線,你以為終於能喘口氣,但社會告訴你,「沒時間休息了!你還有下一場比賽!」你發現這不過只是個中繼站而已。
跑了又跑,大學畢業、念研究所,出社會,工作、買房,最後老去。他跑了一生,卻從來沒有停下來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我會說他們這才是體制下最不幸的受害者。
學習功利化
標準化的評斷形成了一種惡性競爭。我讀的是出路好、熱門的科系(當時也是聽家人建議選的),我觀察到,系上的人看待彼此更像是競爭對手,而不是一起學習的夥伴——畢竟他們沒理由要幫助未來可能要競爭同一份工作的人。 同時,他們好像也戴上了標準化的眼鏡,以成績來檢視一個人的價值。成績較差的、報告表現不好的人,都會直接被貼上沒有能力的標籤,在團體作業、競賽,甚至生活中拒而遠之。
而學校也鼓勵這樣的競爭——書卷獎、百傑榜、獎學金,都在告訴我們要像那些優秀的人一樣,才是有價值的。我們於是以他們為榜樣,更努力追求成績。但在大家都越來越「卷」的情況下,要達到體制內的成功更是難上加難。
為了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學生為了保住自己的排名,願意犧牲假日時間,熬夜在宿舍埋頭苦讀,或是搜尋選課攻略,思考如何建構能輕鬆拿高分的課程組合。就算是不感興趣的課,還是每節準時出席、上課舉手發言,來最大化自己的成績。然而在這樣忙目地追求成績下,他們真正學到的東西有多少?
限制學生的多樣性
人需要比較才能更了解自己,問題不是要不要比較,而是比什麼? 學生應該從比較中找到自己的利基點、優勢與定位。然而在標準化的教育下,能比的就是誰比較會讀書、誰比較會做報告。在這些方面比較弱勢的人,由於沒機會展現其他方面的能力,很容易失去自信,以及對學習的動力。當成績成為唯一的指標、體制獎勵成績而不是多元能力,學生多元發展的可能性就被限制住了。
學校磨去了我們的菱角,但當我們出社會找工作,公司卻問:「你有什麼獨特的專長?」無法給出答案的社會新鮮人於是得到一份負責打雜、低薪的工作,而人資則是抱怨著「現在人才真難找」。
學用落差
缺乏實務內容
有一次上課時教授講到:「你們在學校是學不到產業最新的東西的,真的要學要等出社會後」這讓我有點震驚,來到大學不就是要吸收有用的知識然後學以致用嗎? 教授解釋道,大學主要是累積基礎的知識,打好基底。
然而當我看著教科書上的理論和公式,只感到迷茫,不明白這些東西對我有什麼用。如果讓學生先接觸到實務內容,不是能讓他們更清楚學習的目的嗎? 從實作中找到問題、理解到自己有哪裡不足,再依此去學習,這樣不僅學習目的明確,學習也更有效率與樂趣。
教、學雙方的認知落差
我相信大多數人上大學、研究所,都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現狀是,「全台灣的大學都在教學生寫論文」。大學的設立是研究導向,學生卻是就業導向,因為這樣的落差,才會有「大學讀的出社會都用不到」的情況。
大學法第一條指出,大學的宗旨是「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目前大學仍以研究為主,但在社會上大學的定位比較像「校園與社會的橋梁」,那麼,是校方應該配合學生,轉型成實務導向? 還是學生應該調整自己的期望,尋找其他更好的職場銜接管道呢?
形式主義
在大學中,我看到的是充斥整個校園的形式主義。學生玩著體制內毫無意義的遊戲,校方則是被教育政策牽著鼻子走,設計一些徒具形式的制度,為鞏固學校排名做表面功夫。
學生的形式主義
選課時,學生的第一考量是「這課涼不涼(輕鬆)?甜不甜(分數好拿)?」而不是自己到底有沒有興趣、能學到多少。有些人則是算著自己最少要幾分才會過? 要幾學分才能畢業? 很多人都抱著「學到什麼不重要,反正拿到學歷就好了」的想法,「四年混一個學位」對他們來說,是件理所當然的事。
這進一步影響了大學的學習氛圍。在許多人都無心學習的情況下,課堂內的學習氣氛低迷。教授在台上賣力講解,台下半空的教室,有的人在追劇、滑手機,有的在做別科的作業。分組報告中,抱著應付心態的人不在少數,完成分內的工作就好,趕緊交差了事。
學校的形式主義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整體素養與多元思辨能力」,然而我觀察到通識課的教學品質普遍低落。過時的教材、鬆散的課程安排,很難讓學生有所收穫。教師也彷彿體認到這門課僅是為了配合學校、學生也只是為了學分而來,對教學興致缺缺。
好的通識課當然有,但選不選的上又是另一回事了。每天登入選課系統搶課、和教授拿密碼卡、祈禱自己能選中是大學的常態。如果想選的剛好是大家眼中的「涼課」,那你就要做好四年都選不到的準備了。通識是少數能接觸主修外知識的機會,但要選到自己感興趣的卻是困難重重。選修是為了讓學生能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但現在的制度真的有達到這個作用嗎?
近年來,大學鼓勵EMI(英語授課),我們科系也設有多門EMI課程。面對大學更深、更廣的專業課程,有些人早已應接不暇,這時學校卻說 :「用英文上課聽起來是個好主意」無疑是讓學習雪上加霜。更何況學生的英文水平各有落差,英語較差的同學很可能因此跟不上進度。更慘的是,有些教授自己都欠缺英語教學能力,讓學生聽的一頭霧水,最後乾脆直接不聽了,寧願在宿舍自己讀。
為因應以上狀況,有些教授選擇調降課程的難度,讓學生更好理解,或是用英語講完後,再用中文補充一遍,大大影響了課程的深度與進度,以及教學效率。EMI美其名是「提升國際競爭力」、「強化語言能力」,但到頭來卻是學習、語言兩頭空,淪為教授的英語演講練習以及學生的英文聽力測驗。
在鼓勵跨領域、多元學習的環境下,我們學校也設有學分學程,可以看做主題式課程組合。而學生對此的回饋是:「完全沒用」、「只是畢業證書多一行字」、「拿來搶課的」。教育政策的推動往往只是為了順應熱門的趨勢,卻沒考量到真實的教學狀況。而學校則是為了配合中央政策,設計一些打著「跨領域」、「多元」等響亮名號的制度,卻沒為學生帶來甚麼價值。
結論
本來想針對不同的問題獨立探討,不過卻發現,許多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沒辦法清楚分別論述。比如說,由於標準化的篩選,才讓學生無法多元探索,而學校又缺乏探索管道,讓學生都不清楚自己的志向。迷茫,加上僵化無趣的教學,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進一步影響校園學習氛圍...... 問題也不僅限於大學端,更牽涉到教育政策、社會觀念、學生心態等多方面的因素,絕不是僅是修改幾個制度就能解決的。這仰賴政府、校方、學生、家長甚至社會大眾一起思考,並尋找改善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