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怎麼了?一個體制內大學生的看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上了大學後,我對職涯感到迷茫,因此讀了一些職涯相關的書,也開始參加一些校外的營隊、工作坊,並做了了一個自主學習的計畫,得到了許多不同於傳統的學習體驗。這讓我開始以不同的角度來檢視平常所受的教育——大學的教育是有效率的嗎? 能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熱情、實踐自己的理想嗎?

帶著新的視角回到校園,我開始發現之前沒注意到的問題、質疑之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我開始對學校課程失去興趣,甚至對大學的一切感到排斥。這篇文章我想用一個體制內大學生的視角,來分享我在台灣教育體制所看到的問題。

想先說明,文章內容僅是我個人經驗分享,不代表完全真實的情況,但應該是很多人的共同體驗。另外,我就讀的是國立前段的大學,在這樣的環境下都有這些問題,我相信這絕非僅限於單一學校的情況。

缺乏探索職涯的機會

上大學後,我開始思考未來的職涯規劃,卻發現對自己有什麼興趣、未來想做什麼都毫無頭緒。我想這應該是許多大學生的共同經驗,從小到大在學校很少有機會能廣泛探索自己的興趣。我們只知道怎麼考到高分、怎麼錄取好的大學,卻從來沒想過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雖然國中、高中學校就安排了適性測驗、生涯規劃,也設有選修課程,但這些對於我在探索職涯的路上並沒有帶來什麼幫助。

選修

選修課通常只是傳統科目的延伸,例如英文時事、歷史電影欣賞等等,上課內容就是寫寫學習單、看看影片而已。這對於探索更廣的領域似乎沒有什麼幫助,教學方式也沒辦法讓學生有深入的認識,更不用說產生進一步的興趣了。

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課程上了什麼我幾乎沒有什麼印象,現在來看,要10幾歲的孩子去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是否有點太強人所難了? 那時我們無論是對自己、或是真實的職場都所知甚少,怎麼可能做出有意義的規劃?

性向測驗

性向測驗我則認為有其侷限,結果通常不可靠。以常見的六型人格測驗來說好了,我測了三次,每次的結果都相去甚遠。人是會改變的,尤其學生正處於快速發展、不穩定的階段,對於個人價值觀、未來志向都還很不明確,做出來的結果大概也不會有太多參考價值。

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實際嘗試各種不同的事情,在過程中他們自然會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然而社會並不鼓勵這樣的探索,小時候如果想嘗試一項新事物,得到的回應很可能是「把成績顧好再說」,凡是與學校無關的事一概被視為「不務正業」。但是,關在教室裡聽老師上課,要怎麼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志向?

從來沒有人讓我們去了解自己,結果高中畢業後就突然要我們選擇決定未來職涯的科系。於是很多人就隨便選了親友推薦不錯的科系,迷迷糊糊的念了四年、上研究所,做著一份不喜歡的工作,終生都不明白自己的熱情在哪。

學校應該更早就設立更多選修課程,且不要只限制在傳統的學術領域,同時也要控管好課程的品質,確保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應該建立更多的性向探索管道,並鼓勵學生使用。提早讓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才能幫助他們在未來做出更好的職涯選擇。

標準化

體制教育為了有效率地篩選能力較好的學生,便以成績來作為學生表現的指標,形成了考試導向的教育模式,而其代價是學生的自我價值、學習熱情、以及多元發展的潛力。

輸家佔多數的比賽

我覺得現在的教育體制很殘忍,把所有人放到同樣的賽道中,為他們設定同樣的路線、同樣的目標。在同一條賽道上,只有跑在最前面的才是贏家,這是一場輸家佔多數的比賽

因為各種原因而落後的人 ,依然只能在後面苦追,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有別條路,或者知道了但沒有勇氣選擇。社會用單一的標準檢視他們,用數字、文件來決定他們的價值。漸漸的,他們開始失去自信、失去人生的意義、失去自我價值。

那麼那些跑在前面的人呢?他們作為贏家,應該很快樂吧?他們一路領先,未嘗敗績。但馬有失蹄,總有一天他們會疲累、總會有人跑得更快。這時他們早就跑了大半程,又能做甚麼?也只有咬牙繼續跑下去,往那連是什麼樣子、是不是真的存在都不清楚的終點。

畢業後,衝過終點線,你以為終於能喘口氣,但社會告訴你,「沒時間休息了!你還有下一場比賽!」你發現這不過只是個中繼站而已。

跑了又跑,大學畢業、念研究所,出社會,工作、買房,最後老去。他跑了一生,卻從來沒有停下來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我會說他們這才是體制下最不幸的受害者。

學習功利化

標準化的評斷形成了一種惡性競爭。我讀的是出路好、熱門的科系(當時也是聽家人建議選的),我觀察到,系上的人看待彼此更像是競爭對手,而不是一起學習的夥伴——畢竟他們沒理由要幫助未來可能要競爭同一份工作的人。 同時,他們好像也戴上了標準化的眼鏡,以成績來檢視一個人的價值。成績較差的、報告表現不好的人,都會直接被貼上沒有能力的標籤,在團體作業、競賽,甚至生活中拒而遠之。

而學校也鼓勵這樣的競爭——書卷獎、百傑榜、獎學金,都在告訴我們要像那些優秀的人一樣,才是有價值的。我們於是以他們為榜樣,更努力追求成績。但在大家都越來越「卷」的情況下,要達到體制內的成功更是難上加難。

為了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學生為了保住自己的排名,願意犧牲假日時間,熬夜在宿舍埋頭苦讀,或是搜尋選課攻略,思考如何建構能輕鬆拿高分的課程組合。就算是不感興趣的課,還是每節準時出席、上課舉手發言,來最大化自己的成績。然而在這樣忙目地追求成績下,他們真正學到的東西有多少?

限制學生的多樣性

人需要比較才能更了解自己,問題不是要不要比較,而是比什麼? 學生應該從比較中找到自己的利基點、優勢與定位。然而在標準化的教育下,能比的就是誰比較會讀書、誰比較會做報告。在這些方面比較弱勢的人,由於沒機會展現其他方面的能力,很容易失去自信,以及對學習的動力。當成績成為唯一的指標、體制獎勵成績而不是多元能力,學生多元發展的可能性就被限制住了。

學校磨去了我們的菱角,但當我們出社會找工作,公司卻問:「你有什麼獨特的專長?」無法給出答案的社會新鮮人於是得到一份負責打雜、低薪的工作,而人資則是抱怨著「現在人才真難找」。

學用落差

缺乏實務內容

有一次上課時教授講到:「你們在學校是學不到產業最新的東西的,真的要學要等出社會後」這讓我有點震驚,來到大學不就是要吸收有用的知識然後學以致用嗎? 教授解釋道,大學主要是累積基礎的知識,打好基底。

然而當我看著教科書上的理論和公式,只感到迷茫,不明白這些東西對我有什麼用。如果讓學生先接觸到實務內容,不是能讓他們更清楚學習的目的嗎? 從實作中找到問題、理解到自己有哪裡不足,再依此去學習,這樣不僅學習目的明確,學習也更有效率與樂趣。

教、學雙方的認知落差

我相信大多數人上大學、研究所,都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現狀是,「全台灣的大學都在教學生寫論文」。大學的設立是研究導向,學生卻是就業導向,因為這樣的落差,才會有「大學讀的出社會都用不到」的情況。

大學法第一條指出,大學的宗旨是「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目前大學仍以研究為主,但在社會上大學的定位比較像「校園與社會的橋梁」,那麼,是校方應該配合學生,轉型成實務導向? 還是學生應該調整自己的期望,尋找其他更好的職場銜接管道呢?

形式主義

在大學中,我看到的是充斥整個校園的形式主義。學生玩著體制內毫無意義的遊戲,校方則是被教育政策牽著鼻子走,設計一些徒具形式的制度,為鞏固學校排名做表面功夫。

學生的形式主義

選課時,學生的第一考量是「這課涼不涼(輕鬆)?甜不甜(分數好拿)?」而不是自己到底有沒有興趣、能學到多少。有些人則是算著自己最少要幾分才會過? 要幾學分才能畢業? 很多人都抱著「學到什麼不重要,反正拿到學歷就好了」的想法,「四年混一個學位」對他們來說,是件理所當然的事。

這進一步影響了大學的學習氛圍。在許多人都無心學習的情況下,課堂內的學習氣氛低迷。教授在台上賣力講解,台下半空的教室,有的人在追劇、滑手機,有的在做別科的作業。分組報告中,抱著應付心態的人不在少數,完成分內的工作就好,趕緊交差了事。

學校的形式主義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整體素養與多元思辨能力」,然而我觀察到通識課的教學品質普遍低落。過時的教材、鬆散的課程安排,很難讓學生有所收穫。教師也彷彿體認到這門課僅是為了配合學校、學生也只是為了學分而來,對教學興致缺缺。

好的通識課當然有,但選不選的上又是另一回事了。每天登入選課系統搶課、和教授拿密碼卡、祈禱自己能選中是大學的常態。如果想選的剛好是大家眼中的「涼課」,那你就要做好四年都選不到的準備了。通識是少數能接觸主修外知識的機會,但要選到自己感興趣的卻是困難重重。選修是為了讓學生能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但現在的制度真的有達到這個作用嗎?

近年來,大學鼓勵EMI(英語授課),我們科系也設有多門EMI課程。面對大學更深、更廣的專業課程,有些人早已應接不暇,這時學校卻說 :「用英文上課聽起來是個好主意」無疑是讓學習雪上加霜。更何況學生的英文水平各有落差,英語較差的同學很可能因此跟不上進度。更慘的是,有些教授自己都欠缺英語教學能力,讓學生聽的一頭霧水,最後乾脆直接不聽了,寧願在宿舍自己讀。

為因應以上狀況,有些教授選擇調降課程的難度,讓學生更好理解,或是用英語講完後,再用中文補充一遍,大大影響了課程的深度與進度,以及教學效率。EMI美其名是「提升國際競爭力」、「強化語言能力」,但到頭來卻是學習、語言兩頭空,淪為教授的英語演講練習以及學生的英文聽力測驗。

在鼓勵跨領域、多元學習的環境下,我們學校也設有學分學程,可以看做主題式課程組合。而學生對此的回饋是:「完全沒用」、「只是畢業證書多一行字」、「拿來搶課的」。教育政策的推動往往只是為了順應熱門的趨勢,卻沒考量到真實的教學狀況。而學校則是為了配合中央政策,設計一些打著「跨領域」、「多元」等響亮名號的制度,卻沒為學生帶來甚麼價值。

結論

本來想針對不同的問題獨立探討,不過卻發現,許多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沒辦法清楚分別論述。比如說,由於標準化的篩選,才讓學生無法多元探索,而學校又缺乏探索管道,讓學生都不清楚自己的志向。迷茫,加上僵化無趣的教學,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進一步影響校園學習氛圍...... 問題也不僅限於大學端,更牽涉到教育政策、社會觀念、學生心態等多方面的因素,絕不是僅是修改幾個制度就能解決的。這仰賴政府、校方、學生、家長甚至社會大眾一起思考,並尋找改善的途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牧思誌
14會員
19內容數
哈囉我是牧 我會在這分享我的閱讀筆記,希望能幫助到你☺️ 可能也會發一些隨筆、觀影心得、觀點分享 請多多指教🙇
牧思誌的其他內容
2025/05/21
當時,想學習寫作的我正在搜尋相關書籍。而《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這個書名吸引了我的注意。後來到網路上搜尋,發現也有蠻多人推薦的,於是就去借來讀了。到了房間,我就興奮地開始翻閱,期待著用這本書開啟我寫作之路的起點。然而隨著繼續的閱讀,我發現有許多地方並不符合我本來的預期。 先說結論,如果你正在學習
Thumbnail
2025/05/21
當時,想學習寫作的我正在搜尋相關書籍。而《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這個書名吸引了我的注意。後來到網路上搜尋,發現也有蠻多人推薦的,於是就去借來讀了。到了房間,我就興奮地開始翻閱,期待著用這本書開啟我寫作之路的起點。然而隨著繼續的閱讀,我發現有許多地方並不符合我本來的預期。 先說結論,如果你正在學習
Thumbnail
2025/05/15
《精準寫作》讓我更確信寫作在現代的重要性,這本書讓我看見,寫作不只是組織文字的能力,寫作同時是思考力、創造力、溝通力。在這個無用資訊滿天飛,人們缺乏深度思考的時代中,這些能力變的格外重要。 如果你也想開始學習寫作,或者才剛開始學,那我非常推薦你這本《精準寫作》。
Thumbnail
2025/05/15
《精準寫作》讓我更確信寫作在現代的重要性,這本書讓我看見,寫作不只是組織文字的能力,寫作同時是思考力、創造力、溝通力。在這個無用資訊滿天飛,人們缺乏深度思考的時代中,這些能力變的格外重要。 如果你也想開始學習寫作,或者才剛開始學,那我非常推薦你這本《精準寫作》。
Thumbnail
2025/05/05
自我成長陪伴我度過許多艱難的時刻,要是沒有它,我也沒辦法持續精進自己。然而我觀察到許多人,包括我,都在自我成長中迷失、忘記了成長的意義 —— 成為理想的自己、變得更快樂。
2025/05/05
自我成長陪伴我度過許多艱難的時刻,要是沒有它,我也沒辦法持續精進自己。然而我觀察到許多人,包括我,都在自我成長中迷失、忘記了成長的意義 —— 成為理想的自己、變得更快樂。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唸大學的目的與價值,以及大學生活的重要性。針對唸大學對於提升社會階層的幫助逐漸極主,提供了關於大學領導力培訓、參加繫上或社團等活動、大學換專業的建議。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唸大學的目的與價值,以及大學生活的重要性。針對唸大學對於提升社會階層的幫助逐漸極主,提供了關於大學領導力培訓、參加繫上或社團等活動、大學換專業的建議。
Thumbnail
對於我的學歷,雖然偶有提起,卻不是非常喜歡掛在嘴邊,就是很擔心自己太過於執著於過去而成為無法前進的人。會開設「不是學霸沒關係」這個分類,是想將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而今天這篇文章,想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一寫,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會是這個分類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對於我的學歷,雖然偶有提起,卻不是非常喜歡掛在嘴邊,就是很擔心自己太過於執著於過去而成為無法前進的人。會開設「不是學霸沒關係」這個分類,是想將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而今天這篇文章,想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一寫,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會是這個分類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3 年前,我剛大學畢業並幸運考上研究所,其實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因為大學四年過得跌跌撞撞、混一天是一天,自己必須在研究所做點什麼而投遞一堆實習履歷及團隊、社團招募,但幾乎都沒得到回應,直到開學前,我正覺得是自己什麼都不會而失落時,這個學生專案團隊聯絡上我,讓我在後來兩年取得極大的個人成長與探索
Thumbnail
3 年前,我剛大學畢業並幸運考上研究所,其實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因為大學四年過得跌跌撞撞、混一天是一天,自己必須在研究所做點什麼而投遞一堆實習履歷及團隊、社團招募,但幾乎都沒得到回應,直到開學前,我正覺得是自己什麼都不會而失落時,這個學生專案團隊聯絡上我,讓我在後來兩年取得極大的個人成長與探索
Thumbnail
一位大學生分享大學課程體驗,包括必修課程、服務學習和轉系考等,以及對各個科系的看法和感受。文章篇幅較長,回顧了大學四年的教學環境和科系情況。
Thumbnail
一位大學生分享大學課程體驗,包括必修課程、服務學習和轉系考等,以及對各個科系的看法和感受。文章篇幅較長,回顧了大學四年的教學環境和科系情況。
Thumbnail
畢業十年了重新踏入校園 其實蠻期待的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學習新事物 在上班期間有時候會去上一些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的課程 上過攝影課、韓文課、不動產經紀人的課、吉他課 不管是跟工作有關無關我都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 但老實說是因為我常常感受到焦慮且總覺得自己不足 所以拼命的學習但這些學習是真的有用
Thumbnail
畢業十年了重新踏入校園 其實蠻期待的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學習新事物 在上班期間有時候會去上一些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的課程 上過攝影課、韓文課、不動產經紀人的課、吉他課 不管是跟工作有關無關我都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 但老實說是因為我常常感受到焦慮且總覺得自己不足 所以拼命的學習但這些學習是真的有用
Thumbnail
我會因為只想著讓別人覺得好用,從未發覺自己也可以有用人的一天。
Thumbnail
我會因為只想著讓別人覺得好用,從未發覺自己也可以有用人的一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大學所開設的特殊課程,包括了各種具有創意及實際操作的課程內容,然而,作者也分享了這些課程的優點與缺點,是一篇風趣的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大學所開設的特殊課程,包括了各種具有創意及實際操作的課程內容,然而,作者也分享了這些課程的優點與缺點,是一篇風趣的文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