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

首映時間: 2021 年 6 月 12 日
導演: 佩吉·卡拉漢、 路易·賽侯尤斯片長: 1 小時 30 分鐘
一、人們如何活出喜悅,而不是只是感覺到快樂?
How can people convert the sense of the joy of being, not just the feeling?
這是來自主持人訪談達賴喇嘛和屠圖主教的第一個提問。人們如何活出喜悅,而不是只是感覺到快樂?
being除了是「行為」之外,在現象學的範疇裡,也譯作「存在」,所以主持人的這句提問或許也可以翻譯成:人們要如何使「存在的喜悅」成為一種本質性的狀態,而不僅僅是一種感覺?
但如果這樣翻譯的話,似乎又太過複雜了,就像是我們總是把幸福、快樂、喜悅,想像的很困難、很複雜一樣。
二、「觀」:重新調整認知
達賴喇嘛說,重新調整認知就是一種「觀」的方式,是佛教心理學經常使用到的技巧。重新調整認知可以讓我們免於怨憎,得到解脫。
在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相處互動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感覺到他們是彼此的伯樂,相知相惜,他們時不時地牽起對方的手,每次說話前就拍一拍對方的手、拍一拍手臂。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兩位的一生都經歷了世人難以理解的苦難,都知道對方是千里馬,征戰沙場,一路奔波了好久好久。歷經艱險、對抗威權體制。
他們是那麼的不一樣,但是在根本性上,卻又非常相似。
一位是佛教徒;一位是基督徒。
一位成長於布達拉宮;一位出生貧困。
一位被迫流亡近六十年,無法回家;一位終其一生在自己的家園抗爭。
但他們擁有一個完全一樣的社會身份:諾貝爾和平獎。
三、你如何看待死亡?
我覺得這部紀錄片最精彩的地方在於,主角真的是兩位情誼深厚的老友。他們會互相調侃、開玩笑,連那些嚴肅的政治言論、尖銳的提問或沈重的經歷,在他們面前都成了笑料的素材。
大概也只有他們彼此之間,才有這樣的默契和分寸,能夠這樣毫不顧忌地互開玩笑吧。因為只有走過相似生命歷程的人,才不需要太多解釋,就能心領神會。也正是這樣的玩笑,讓原本沉重的議題顯得格外幽默而動人。
屠圖主教:「他不介意死亡,因為他會投胎轉世」
當主持人提問:「你們如何看待死亡」,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先是相視而笑,那十幾秒的瞬間,彷彿在他們交流的眼神當中,穿梭了幾十年來的酸甜苦辣,隨後屠圖主教率先回答:「他不介意死亡,因為他(指達賴喇嘛)會投胎轉世」,並且繼續補充說道:「你最好對中國人好一點,因為中國人說你出生在哪裡由他們決定。」達賴喇嘛,一位作為西藏精神領袖的領導人,在二十四歲時,因中國政權的迫害,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國家。
四、苦難令你更珍惜喜悅
如果沒有痛苦作比較,那快樂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也正因為經歷了苦難,喜悅才顯得難能可貴,就像是在沙漠中苦尋而得的綠洲。
像沙漠中苦尋而得的綠洲,分不清楚是真的出現在眼前,還是因為分了神,而產生的錯覺。我覺得喜悅在人生這條漫漫長路就是這樣的存在,我們要先堅定的相信「一定會獲得喜悅、渴望獲得喜悅、終將獲得喜悅」像在沙漠中尋找綠洲的心態,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珍惜喜悅。
但是到底要如何幸福?到底要如何感覺喜悅、獲得喜悅?達賴喇嘛和屠圖主教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幸福是一種技能,幸福可以學習,可以培養,是一種讓人活得更快樂的技能。
原來,喜悅或幸福不是單純的「運氣」問題,原來,幸福是一種技能。那麼換句話說,也可以理解成,如果一個人一直覺得自己不可能幸福、覺得自己的人生糟透了,只能說他從來沒有好好的練習這項技能。就像是駝著背吃著洋芋片,然後看著無氧重訓的影片,然後再不斷地羨慕別人有好身材。
五、花時間祈禱,花時間安靜,其他會水到渠成
在多媒體影響的日常之下,我們騰出大部分時間接收別人發送出來的訊息,卻忘了花時間安靜。祈禱其實就是一種顯化,用吸引力法則不斷地向內一遍又一遍地確認。
這部訪談紀錄片的片名是《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他們最後一起下了結語:
喜悅之道就是,了解你的天性慈悲,並且活出慈悲,設法活出慈悲
人類世界我們經常在許多問題上會陷入二分法,像是要選愛情還是麵包,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而達賴喇嘛和屠圖主教則說,要先相信我們的本性是慈悲的。然後設法去活出慈悲。
後記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課題,因為我們彼此就是這麼與眾不同,儘管平凡的過一生,依然不同,因為我們都被用不同的方式對待而成長成現在的模樣。
脫離校園生活之後,沒有教條,脫離原生家庭之後,要想方設法獨立存活。每個人的苦難不盡相同,每個人的遺憾如星辰大海,每個人的生命各有千秋。
人在步入臨終時,死亡才具象化,而死掉的那一刻,確實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我們到底要活成什麼樣子,生命才有意義?
如果暫時還沒有答案的話,就先設法活出慈悲吧,其他的追求,會水到成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