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認識他之前,我從沒想過一個人居然可以不把另一個人當人看!但我還是不想離開他......」
面對操弄、冷暴力、雙面說謊、背叛等等缺乏同理心的行為,我們總是受重傷才後知後覺,但「聖母們」即使受再多的傷,也離不開這些有毒關係的加害者(所謂的自戀狂、反社會特質或心理病態者)。
在勸退之前,我們先來理解心理病態者的兩大核心吧!(1) 自戀:全能自我的摧毀式自戀
「不把別人當人看」是病態自戀的特色,別人不是有血有肉的主體 (subject),而像是一個物體 (object),一件受制於自戀者的全能感、為其利益而被使用的東西。
「自我理想化」是病態自戀的另一特色,就如 Otto Kernberg 所指,當各種理想的東西都歸於自我的時候,自戀狂對他人就必定有破壞性的貶抑。
這股摧毀力量背後,其實是「嫉羨」(envy)──如果別人是人,而我「需要」別人來滿足,則代表有「我所缺乏的好」在別人身上,而我就不再是完美無瑕的──如此,人們會全力貶損與摧毀任何令他有所嫉羨的事物 [1]。
(2) 自尊:排空羞恥感的無上至尊
病態的自戀者的自尊心,幾乎都是從身邊的人、事、物裡頭吸取而來。他們總需要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高人一等的、有權威的那號人物。
他們通過剝削或榨取別人的過程──感受到自己有權去控制、摧毀、施虐──去定義自身,也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自戀補充劑,他們就會感到渾身不太對勁。
因此,要維持高自尊的最直接方法,就要排空任何令他們感到羞恥的可能!在關係中,讓伴侶一直處於自責與缺陷的羞恥之中,是常見的維持自尊的方式:你低賤,所以我高級。
確實,自戀人格的成因很可能是源於缺乏情感同理的童年創傷,這解釋了聖母們或過度樂觀的治療師之所以會認為只需要「柔情與真誠」,便能夠改變他們。
然而,臨床研究表示某些惡性自戀者,就是被父母過度溺愛、被寵壞的孩子 [2]。在極端值,他們打從心底覺得自己是享有特權的、可隨意攻擊他人並從中得到樂趣、別人都理應為我所用。
分析師 Reich 曾治療一位極度自戀的個案,這個案最終承認自己無法忍受(即嫉羨)任何人比他優秀,他總是想把人踩在腳下。
由此可見,人們以為將心比心的情感,其實很難在自戀人格的心中「登錄」與「承認」。
那麼,你能想像當你用聖母光輝去拯救病態自戀者的時候,在他眼中卻成為了比他更優秀更高級,等著被嫉羨和毀壞的東西?
當對方從來沒有把你當人看,你又何苦把自己看作聖母呢?

《你的善良不該被壓榨》的原書名是「高敏感人士如何應對有毒人士的指南」,因為作者 Shahida Arabi 有感於 #高敏感 人那種容易受情境與情緒刺激的特質,正面來看他們有著更強的共感能力,但負面看,他們更常受童年逆境經驗所傷害。
換言之,今天若是在一位懷有惡意且自戀的人面前,高敏感人幾乎就成了小綿羊或小白兔,只有一再被傷害的份:高敏感人習慣為對方找藉口、自我懷疑、把責任歸到自己身上。
作者還引用一個倖存者論壇的線上調查,指出 MBTI 十六型人格中,「#INFJ 和 #INFP 類型最容易淪為自戀型人格者手下的受害者」。
快快標記或把這篇貼文傳給你們的 聖母系 或 INF系 朋友看吧!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追蹤我的 IG 及 Threads:harris_apres.couch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聯絡【伯特利敦南身心診所】,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