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 Dan Koe 的書《Purpose & Profit》。
簡短有力,卻道出了創作歷程中,那種從現實出發、最終轉向精神的轉變結構,也揭示了物質與精神之間並非對立,而是彼此穿越的關係。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精神性的追求應該超脫於物質之外,彷彿只有那些不為錢所動、不被現實羈絆的人,才配談什麼使命與價值。
但 Dan Koe 的觀點是👇
所有動機,在真正建立起一種對生命的掌控感之前,都不得不穿越物質的門戶。也就是說——精神性,是在物質的具體脈絡中逐步形成的。
他甚至直白地說:一切追求,在形成哲學意義上的掌控感之前,都是物質性的。即使你自認是在追求理想、幫助他人、實踐價值,那背後很可能仍是一種對安全感、控制感的渴望,只是被換了語言和包裝。
這不是貶低動機的價值,而是提醒我們:不要急著跳過真實。
因為唯有承認「我想賺錢」、「我想被看見」、「我想過得更好」這些慾望,才能真正開始轉化它們。
我特別認同這個觀點,它讓我們可以從一個更寬容、也更務實的地方出發。從那些正在吸引你、甚至讓你有點羞於承認的慾望裡,去找出真正的驅動力。
Koe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有人因為想買豪車而著迷,後來卻開始研究車的設計、結構,甚至進一步進入相關產業。最初是一時衝動,最後成了一種職業的轉向。
我的理解與觀察
內在信念與外在現實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彼此反映、彼此塑造的。
馬斯洛說得很清楚:當人連基本生活都顧不了時,很難期待他會去追求什麼「自我實現」。創作也一樣——不是沒有理想,是大腦沒空間思考它。
這也不代表你得先賺到一個安全數字才有資格開始。更準確地說,是你要在某種程度的穩定裡,產生一種「我有選擇」的感覺。因為創作,本質上就是在不確定中做選擇——而要做選擇,得先感覺自己不是被逼著走的人。
行為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曾提出「前景理論」,其中一個核心概念是:人對損失的反應,遠比對獲得更強烈。這就是所謂的「損失厭惡」——你失去一萬元的痛,會大於你賺到一萬元的喜悅。
這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創作者卡在起點,是因為大家太清楚風險長什麼樣——投入時間、資源,卻可能換來一場空。當你沒有風險緩衝(無論是金錢還是心理承受力),你自然會避開那些「短期內看不出結果」的事。這很人性,也很合理。
你得有點空間,可以先嘗試、先看、先做,而不是一開始就要求它能證明什麼。而這樣的空間,既來自現實,也來自你願不願意給自己一點容錯的餘地。所以,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更新的容許:你可以從現實出發,也可以為了錢開始——只要你帶著覺察,這條路會引你走得更深。
我越來越相信可以不用先找到熱愛才開始行動。在我們邊走邊問、邊做邊辨認,熱愛的邊界,是在行動與反思中一點一點被勾勒出來的。
而這裡,「覺察」是關鍵。
你是否能在做完一件事後,停下來問自己:這東西為什麼吸引我?它喚醒的是什麼?我是真的想深入,還是又在被期待牽著走?在這個過程中什麼是真正的滋養?而做什麼又對我是一種消耗?
很多人會說:「我只是想賺錢」、「我只是想紅」,彷彿這樣的欲望說出口就不夠高尚。但如果你願意在行動之後,多問自己一層:這東西為什麼讓我著迷?它喚醒了我哪個部分?你會發現,那些所謂的「表面動機」,其實經常藏著你尚未認識的渴望。
這時候,覺察是為了追蹤這背後的吸引,是我真心想深耕的,還是只是一種對缺乏掌控的補償?它是「呼喚」,還是「逃避」?
心理學研究指出,行動會產生反饋,而這些反饋會調整我們的動機結構。如果你夠敏感,就能從那些具體的互動中辨認出——哪一種工作方式讓你進入心流?什麼樣的狀態讓你感覺到自己正在成長?
可以問問自己:哪件事,做著做著讓你忘了時間,哪種場景下,你感覺有一種篤定的自信?這些才是線索,真正的熱愛,往往就藏在這種微小的感覺裡。
📘Dan Koe 是近年少數能把「創作、商業與哲學」融合得有思辨、也有實用的人。他常常在問一個更大的問題:在這個資訊噪音爆炸的時代,我們要怎麼活得清楚,又不被困在系統裡?
從自由職業、內容創作、到打造自己的數位產品,他專注在怎麼用創作,把你活成一個可以持續運作的系統。他的電子報《The Koe Letter》有超過 17 萬訂閱,寫作課、個人品牌課都賣得很好,但你不會覺得他在賣東西。
我會在這個系列裡,繼續分享 Dan Koe《Purpose & Profit》中那些關於動機、掌控感、身份轉變與創造力之間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