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認自己是一個「生活能力很差勁」的人。像是明明已經努力學著料理、收拾、整理,卻總是要麼慢半拍,要麼很狼狽。或是去過一百次的地方,仍然像第一次抵達一樣找不到方向。經過快四十年的地球人生後,我終於認命,並在這種心有餘而力不逮的時候,對自己露出一絲無奈的微笑,心裡默默說:「沒關係,你就是我的『內在小孩』,你可能永遠不會長大,但我們也能相安無事。」
我們都聽過「內在小孩」這個詞,心理學和成長書裡說得很多,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們內心深處那份未曾長大的自己,或脆弱、或任性、或害怕。但是,光是知道它的存在,並不足夠。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學會和這個「永遠不會長大」的部分共處。
我也曾經以為內在小孩會長大,會因為不斷練習而變成熟穩重;並期望自己能改掉這些「不夠好」的行為或情緒,努力逼自己「變得更好」。可是,越是這樣,我往往越挫敗,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後來我發現,也許比起「教會小孩長大」,更適合的態度是:用養寵物的心態,去對待那位內在的小孩。
🌸內在小孩/寵物理論基礎
在深入介紹如何照顧不同類型的小寵物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內在小孩」的真實面貌。或許你已經聽過這個詞,但這次我想和你分享一個嶄新的視角,讓我們的認識更完整:
1️⃣ 每個人都有內在小孩,但要「具體化」是哪個面向
✔️內在小孩不僅是情緒層面的概念,它還可以出現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每個人的「小孩」面向不同:
- 情感處理:容易情緒化、害怕衝突、渴望被愛或過度討好。
- 事務效率:拖延、沒耐心、缺乏執行力。
- 人際互動:渴望關注、怕被忽略、容易被批評影響。
- 金錢態度:衝動購物、缺乏金錢規劃、安全感不足。
- 身體需求:忽略休息、暴飲暴食、失去生活節奏。
👉 核心提醒:先辨認出自己的「小孩面向」,具體化它,才能對症呵護。
2️⃣ 對內在小孩的態度:用「養寵物」的視角比喻比「養小孩」更貼切
✔️ 小孩會長大,終有一天能夠獨立,但內在小孩(尤其是某些脆弱或未成熟的面向)其實更接近「寵物」:
- 需要我們一輩子的呵護與照顧。
- 無法完全獨立或被治癒,但可以被安撫、陪伴。
- 不求回報、無條件接納:就像我們對貓狗一樣,照顧牠們,單純是因為愛與責任。
- 學會與之共處:而不是要求它「改掉」或「長大」。
3️⃣ 將理論落地的三步驟
🔹 步驟一:辨認你的內在「寵物小孩」是什麼面向
🔹 步驟二:與內在寵物小孩建立互動方式
✔️ 不要求牠變成熟,只是觀察、安撫、接納牠。
✔️ 像和寵物相處一樣,溫柔但有界線。
✔️ 設立每日固定的「自我關懷儀式」。
🔹 步驟三:持續照顧而非治療
✔️ 認知到這不是要「解決問題」或「完全消除」某些行為,而是建立一種穩定的自我照顧模式。
✔️ 就像養寵物:每天餵食、陪伴、耐心應對,而不會期待有一天牠能自立。
這樣的理論不僅適用於自我療癒,也可以幫助你在與他人互動時,減少因「對方幼稚」而產生的焦慮。因為你知道,對方的內在小孩其實也只是他的「寵物面向」,你不用去改變他,只需要在關係中學會如何「陪伴而不失自我」。
🌸 內在小孩 ≠ 小孩,而是寵物
小孩會慢慢長大、獨立,有朝一日離開我們,走向自己的世界;但寵物卻不同,牠們需要我們一輩子的照顧與陪伴,無論年齡多大,都還是那個需要依賴的存在。
我們內在的小孩,正像是這樣的「寵物」:牠們不會隨著年齡長大而變成人類,牠們有著自己的獨特個性與生活習性,會一直伴隨著我們。而我們的任務,不是要「教好牠」,而是學會用溫柔的方式與牠共處。就算都是小狗,也有不同的品種與愛好,不是嗎?
所以首先,辨認你的內在寵物小孩是誰,先觀察自己在哪些方面容易陷入「幼稚、無力、逃避」的狀態:是家務?情緒管理?人際互動?還是金錢規劃?或許你會在下面這幾句中,找到自己,我幫大家先命名了這些「小寵物」,請笑納(文章的後面會有對應的飼養之道😊):
🐾「我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腦袋裡劇場開滿場,現實裡卻什麼都沒開始。」
——猶豫不決的小狐狸:腦中打轉,卻不敢踏出第一步。
🐾「一旦遇到新事物或突發狀況,就會卡住不知所措,心裡只想躲起來當烏龜。」
——驚慌失措的小烏龜:遇到挑戰只想縮回殼裡,安全第一。
🐾「別人一問意見我就怕講錯,結果話到嘴邊說不出來,最後還自己懊惱半天。」
——害羞的小羊:怕表達,怕被誤解,最後窩在角落自責。
🐾「想做的事太多,但眼前的誘惑(滑手機、追劇、零食)總是讓我分心,結果計畫都泡湯。」
——衝動的小狗:本來想努力,但一看到有趣的東西就跑偏了。
🐾「做家事或日常小事總是拖拖拉拉,能不做就不做,最後累積成山崩。」
——懶洋洋的小貓:想賴床、想偷懶,最後搞得一團糟。
🐾「面對需要動手執行的工作,總覺得自己沒準備好、怕失敗,乾脆先拖再說。」
——猶豫的小兔子:怕做不好、怕被批評,結果乾脆不動。
🐾「一到陌生環境就容易慌亂找不到方向,連去過很多次的地方都可能迷路。」
——迷路的小金魚:轉來轉去,最後忘了方向,繞回原點。
🐾「很容易在情緒裡打轉,覺得自己孤單不被理解,結果越想越煩惱。」
——愛哭的小倉鼠:陷在情緒裡打滾,覺得沒人懂自己。
🌸 如何寵愛你的內在寵物小孩
1.設定界線,但以溫柔語氣對話
當內在小孩(小寵物)表現不佳時,不要用嚴厲批評自己。記住,牠不需要訓練成「乖孩子」,牠只是需要你耐心而溫柔的提醒。試著這樣對自己說:
- 小狐狸:「今天先挑一件事做就好。」
- 小烏龜:「先觀察一下新挑戰,慢慢來。」
- 小羊:「先試著點頭或說一句話就好。」
- 小狗:「先看計劃表,再選一件事完成。」
- 小貓:「今天只整理一小區域就好。」
- 小兔子:「先做最簡單的一步就好。」
- 小金魚:「查好地圖,慢慢去就好。」
- 小倉鼠:「先深呼吸三次,慢慢說說心裡話。」
2.建立每日小儀式,陪伴牠
與其說是「自律」,不如說是「陪伴寵物」:
- 小狐狸:每天記錄一件小完成的事。
- 小烏龜:固定5分鐘閱讀或觀察新事物。
- 小貓:每天對鏡子說一句話。
- 小狗:早晨看計劃表,避免衝動。
- 小貓(懶洋洋型):設可愛鬧鐘,起身做事。
- 小兔子:列出行動清單,每天劃掉一項。
- 小金魚:手機存好地圖,出門前多看一遍。
- 小倉鼠:寫下當天情緒,不判斷對錯。
3.不要強求改變,學會與牠共存
如果你發現「寵物小孩」總是讓你陷入混亂,記住:牠本來就不會自己長大。與其要求牠立刻變成熟,倒不如學著與牠和平共處。就像知道小金魚記不住路線,也不會怪牠,或許可以陪牠在意外之處散散步;知道小貓偶爾會偷懶,也會體諒,或許跟牠一起在太陽下伸伸懶腰。
- 小狐狸:允許計劃失敗,告訴自己「下次再試」。
- 小烏龜:慢慢適應新挑戰,不強迫自己。
- 小貓羊:接受不擅社交,不勉強說話。
- 小狗:接受分心很正常,不自責。
- 小貓:認同偶爾想偷懶的心情。
- 小兔子:告訴自己「做一點就很好」。
- 小金魚:接受偶爾迷路沒什麼大不了。
- 小倉鼠:允許自己有情緒,慢慢說出來。
5️⃣ 記住你還有內建大人
內在小孩(小寵物)需要愛與陪伴,但你也有「內建大人」——那份能夠幫助自己設計流程、建立規律、預測未來的力量。當你的小寵物(內在小孩)開始搞混方向、任性撒嬌時,試著用這些方式協助牠:
- 小狐狸:寫計劃表,從腦中劇場走向行動。
- 小烏龜:備好替代方案,減少不安。
- 小羊:找信任朋友練習對話。
- 小狗:先做計劃,再去放鬆娛樂。
- 小貓:規劃簡單家務流程。
- 小兔子:分解任務,從小步驟開始。
- 小金魚:請朋友提醒,查好路線。
- 小倉鼠:建立情緒日記,幫自己梳理感受。
🌸 結語:即使牠永遠不會長大,但牠值得我用愛陪伴
最後,請記住:你的內在小孩,或許真的永遠不會長大。但那並不代表你不夠好,或必須努力去消滅牠。相反地,牠需要的,是你那份溫柔而不帶責怪的陪伴,就像你願意為寵物默默付出、無怨無悔,因為你知道:這是一份屬於生命的溫柔約定。
即使牠永遠不會長大,但牠值得你用愛陪伴,直到最後。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你是否跟我一樣認為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隻「內在小寵物」呢?你的「小寵物」是哪一種?你最不擅長的是什麼?你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照顧方法了嗎?
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溫柔對待自己,互相啟發、互相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