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你的內在小孩,就算牠永遠不會長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自認自己是一個「生活能力很差勁」的人。像是明明已經努力學著料理、收拾、整理,卻總是要麼慢半拍,要麼很狼狽。或是去過一百次的地方,仍然像第一次抵達一樣找不到方向。經過快四十年的地球人生後,我終於認命,並在這種心有餘而力不逮的時候,對自己露出一絲無奈的微笑,心裡默默說:「沒關係,你就是我的『內在小孩』,你可能永遠不會長大,但我們也能相安無事。」

我們都聽過「內在小孩」這個詞,心理學和成長書裡說得很多,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們內心深處那份未曾長大的自己,或脆弱、或任性、或害怕。但是,光是知道它的存在,並不足夠。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學會和這個「永遠不會長大」的部分共處。
我也曾經以為內在小孩會長大,會因為不斷練習而變成熟穩重;並期望自己能改掉這些「不夠好」的行為或情緒,努力逼自己「變得更好」。可是,越是這樣,我往往越挫敗,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後來我發現,也許比起「教會小孩長大」,更適合的態度是:用養寵物的心態,去對待那位內在的小孩。

🌸內在小孩/寵物理論基礎

在深入介紹如何照顧不同類型的小寵物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內在小孩」的真實面貌。或許你已經聽過這個詞,但這次我想和你分享一個嶄新的視角,讓我們的認識更完整:

1️⃣ 每個人都有內在小孩,但要「具體化」是哪個面向
✔️內在小孩不僅是情緒層面的概念,它還可以出現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每個人的「小孩」面向不同:

  • 情感處理:容易情緒化、害怕衝突、渴望被愛或過度討好。
  • 事務效率:拖延、沒耐心、缺乏執行力。
  • 人際互動:渴望關注、怕被忽略、容易被批評影響。
  • 金錢態度:衝動購物、缺乏金錢規劃、安全感不足。
  • 身體需求:忽略休息、暴飲暴食、失去生活節奏。
    👉 核心提醒:先辨認出自己的「小孩面向」,具體化它,才能對症呵護。

2️⃣ 對內在小孩的態度:用「養寵物」的視角比喻比「養小孩」更貼切
✔️ 小孩會長大,終有一天能夠獨立,但內在小孩(尤其是某些脆弱或未成熟的面向)其實更接近「寵物」:

  • 需要我們一輩子的呵護與照顧。
  • 無法完全獨立或被治癒,但可以被安撫、陪伴。
  • 不求回報、無條件接納:就像我們對貓狗一樣,照顧牠們,單純是因為愛與責任。
  • 學會與之共處:而不是要求它「改掉」或「長大」。

3️⃣ 將理論落地的三步驟

🔹 步驟一:辨認你的內在「寵物小孩」是什麼面向
🔹 步驟二:與內在寵物小孩建立互動方式
✔️ 不要求牠變成熟,只是觀察、安撫、接納牠。
✔️ 像和寵物相處一樣,溫柔但有界線。
✔️ 設立每日固定的「自我關懷儀式」。
🔹 步驟三:持續照顧而非治療
✔️ 認知到這不是要「解決問題」或「完全消除」某些行為,而是建立一種穩定的自我照顧模式。
✔️ 就像養寵物:每天餵食、陪伴、耐心應對,而不會期待有一天牠能自立。

這樣的理論不僅適用於自我療癒,也可以幫助你在與他人互動時,減少因「對方幼稚」而產生的焦慮。因為你知道,對方的內在小孩其實也只是他的「寵物面向」,你不用去改變他,只需要在關係中學會如何「陪伴而不失自我」。


🌸 內在小孩 ≠ 小孩,而是寵物

小孩會慢慢長大、獨立,有朝一日離開我們,走向自己的世界;但寵物卻不同,牠們需要我們一輩子的照顧與陪伴,無論年齡多大,都還是那個需要依賴的存在。

我們內在的小孩,正像是這樣的「寵物」:牠們不會隨著年齡長大而變成人類,牠們有著自己的獨特個性與生活習性,會一直伴隨著我們。而我們的任務,不是要「教好牠」,而是學會用溫柔的方式與牠共處。就算都是小狗,也有不同的品種與愛好,不是嗎?

所以首先,辨認你的內在寵物小孩是誰,先觀察自己在哪些方面容易陷入「幼稚、無力、逃避」的狀態:是家務?情緒管理?人際互動?還是金錢規劃?或許你會在下面這幾句中,找到自己,我幫大家先命名了這些「小寵物」,請笑納(文章的後面會有對應的飼養之道😊):

🐾「我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腦袋裡劇場開滿場,現實裡卻什麼都沒開始。」
——猶豫不決的小狐狸:腦中打轉,卻不敢踏出第一步。

🐾「一旦遇到新事物或突發狀況,就會卡住不知所措,心裡只想躲起來當烏龜。」
——驚慌失措的小烏龜:遇到挑戰只想縮回殼裡,安全第一。

🐾「別人一問意見我就怕講錯,結果話到嘴邊說不出來,最後還自己懊惱半天。」
——害羞的小羊:怕表達,怕被誤解,最後窩在角落自責。

🐾「想做的事太多,但眼前的誘惑(滑手機、追劇、零食)總是讓我分心,結果計畫都泡湯。」
——衝動的小狗:本來想努力,但一看到有趣的東西就跑偏了。

🐾「做家事或日常小事總是拖拖拉拉,能不做就不做,最後累積成山崩。」
——懶洋洋的小貓:想賴床、想偷懶,最後搞得一團糟。

🐾「面對需要動手執行的工作,總覺得自己沒準備好、怕失敗,乾脆先拖再說。」
——猶豫的小兔子:怕做不好、怕被批評,結果乾脆不動。

🐾「一到陌生環境就容易慌亂找不到方向,連去過很多次的地方都可能迷路。」
——迷路的小金魚:轉來轉去,最後忘了方向,繞回原點。

🐾「很容易在情緒裡打轉,覺得自己孤單不被理解,結果越想越煩惱。」
——愛哭的小倉鼠:陷在情緒裡打滾,覺得沒人懂自己。


🌸 如何寵愛你的內在寵物小孩

1.設定界線,但以溫柔語氣對話
當內在小孩(小寵物)表現不佳時,不要用嚴厲批評自己。記住,牠不需要訓練成「乖孩子」,牠只是需要你耐心而溫柔的提醒。試著這樣對自己說:

  • 小狐狸:「今天先挑一件事做就好。」
  • 小烏龜:「先觀察一下新挑戰,慢慢來。」
  • 小羊:「先試著點頭或說一句話就好。」
  • 小狗:「先看計劃表,再選一件事完成。」
  • 小貓:「今天只整理一小區域就好。」
  • 小兔子:「先做最簡單的一步就好。」
  • 小金魚:「查好地圖,慢慢去就好。」
  • 小倉鼠:「先深呼吸三次,慢慢說說心裡話。」

2.建立每日小儀式,陪伴牠
與其說是「自律」,不如說是「陪伴寵物」:

  • 小狐狸:每天記錄一件小完成的事。
  • 小烏龜:固定5分鐘閱讀或觀察新事物。
  • 小貓:每天對鏡子說一句話。
  • 小狗:早晨看計劃表,避免衝動。
  • 小貓(懶洋洋型):設可愛鬧鐘,起身做事。
  • 小兔子:列出行動清單,每天劃掉一項。
  • 小金魚:手機存好地圖,出門前多看一遍。
  • 小倉鼠:寫下當天情緒,不判斷對錯。

3.不要強求改變,學會與牠共存

如果你發現「寵物小孩」總是讓你陷入混亂,記住:牠本來就不會自己長大。與其要求牠立刻變成熟,倒不如學著與牠和平共處。就像知道小金魚記不住路線,也不會怪牠,或許可以陪牠在意外之處散散步;知道小貓偶爾會偷懶,也會體諒,或許跟牠一起在太陽下伸伸懶腰。

  • 小狐狸:允許計劃失敗,告訴自己「下次再試」。
  • 小烏龜:慢慢適應新挑戰,不強迫自己。
  • 小貓羊:接受不擅社交,不勉強說話。
  • 小狗:接受分心很正常,不自責。
  • 小貓:認同偶爾想偷懶的心情。
  • 小兔子:告訴自己「做一點就很好」。
  • 小金魚:接受偶爾迷路沒什麼大不了。
  • 小倉鼠:允許自己有情緒,慢慢說出來。

5️⃣ 記住你還有內建大人

內在小孩(小寵物)需要愛與陪伴,但你也有「內建大人」——那份能夠幫助自己設計流程、建立規律、預測未來的力量。當你的小寵物(內在小孩)開始搞混方向、任性撒嬌時,試著用這些方式協助牠:

  • 小狐狸:寫計劃表,從腦中劇場走向行動。
  • 小烏龜:備好替代方案,減少不安。
  • 小羊:找信任朋友練習對話。
  • 小狗:先做計劃,再去放鬆娛樂。
  • 小貓:規劃簡單家務流程。
  • 小兔子:分解任務,從小步驟開始。
  • 小金魚:請朋友提醒,查好路線。
  • 小倉鼠:建立情緒日記,幫自己梳理感受。

🌸 結語:即使牠永遠不會長大,但牠值得我用愛陪伴

最後,請記住:你的內在小孩,或許真的永遠不會長大。但那並不代表你不夠好,或必須努力去消滅牠。相反地,牠需要的,是你那份溫柔而不帶責怪的陪伴,就像你願意為寵物默默付出、無怨無悔,因為你知道:這是一份屬於生命的溫柔約定。
即使牠永遠不會長大,但牠值得你用愛陪伴,直到最後。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你是否跟我一樣認為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隻「內在小寵物」呢?你的「小寵物」是哪一種?你最不擅長的是什麼?你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照顧方法了嗎?
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溫柔對待自己,互相啟發、互相療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策略敘事坊
12會員
73內容數
🖋️ 策略敘事|敘事技巧與品牌經營,累積數位資產,拓展影響版圖。 💪 柔性力量|自我成長與個人突破,培養內在韌性,走出力量之路。 🧠 思想筆記|書籍評論與觀點反思,穿透日常表象,尋找深度啟發。 在這裡,我們透過策略寫作探索財務自由,練習柔性力量,反思成長路徑,開展一場從寫作開始的自由練習。
策略敘事坊的其他內容
2025/06/25
迷戀或許不可避免,但它是探索自我需求的起點,而非錯誤。從覺察迷戀、停止幻想、建立支持系統到設定目標,文章引導讀者從現實生活出發,找到與迷戀相匹敵的熱情或目標。這是一場從幻想回歸真實的過程,也是愛自己的開始。
Thumbnail
2025/06/25
迷戀或許不可避免,但它是探索自我需求的起點,而非錯誤。從覺察迷戀、停止幻想、建立支持系統到設定目標,文章引導讀者從現實生活出發,找到與迷戀相匹敵的熱情或目標。這是一場從幻想回歸真實的過程,也是愛自己的開始。
Thumbnail
2025/06/11
本文深入探討人際關係中的情緒付出,區分「情緒勞力」與「情緒工作」的語境差異,指出親密互動既有外在回應也有內在選擇的成分。文章透過梳理語境與社會變遷,提醒我們不因新語言而矯枉過正,進而設計出更健康、持久的人際互動策略。
Thumbnail
2025/06/11
本文深入探討人際關係中的情緒付出,區分「情緒勞力」與「情緒工作」的語境差異,指出親密互動既有外在回應也有內在選擇的成分。文章透過梳理語境與社會變遷,提醒我們不因新語言而矯枉過正,進而設計出更健康、持久的人際互動策略。
Thumbnail
2025/05/28
本文探討「心靈痠痛」的概念,將其比擬為肌肉痠痛後的修復過程,並提出應對心靈疲憊的方法。文章以溫柔的筆觸,引導讀者關注自身情緒,學習以柔性力量應對生活壓力,並在結尾提供簡單的自我修復練習。
Thumbnail
2025/05/28
本文探討「心靈痠痛」的概念,將其比擬為肌肉痠痛後的修復過程,並提出應對心靈疲憊的方法。文章以溫柔的筆觸,引導讀者關注自身情緒,學習以柔性力量應對生活壓力,並在結尾提供簡單的自我修復練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好像隨著時間,看到的事情越來越清明, 有時候會突如來的情緒, 判定年齡分為很多種以及個性, 以前會無法處理, 但現在練習會拆分起來處理了, 極速的反應過來安撫, 每當一個事件發生, 或者會觸發內心底層得臨界點, 會突然像個小孩一樣生氣、任性、 唱反調,用另一個自己也就是本我, 沉
Thumbnail
好像隨著時間,看到的事情越來越清明, 有時候會突如來的情緒, 判定年齡分為很多種以及個性, 以前會無法處理, 但現在練習會拆分起來處理了, 極速的反應過來安撫, 每當一個事件發生, 或者會觸發內心底層得臨界點, 會突然像個小孩一樣生氣、任性、 唱反調,用另一個自己也就是本我, 沉
Thumbnail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總有個放蕩不羈的小子不斷地提醒著我們要傾聽他的聲音才不會迷失了方向』。  
Thumbnail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總有個放蕩不羈的小子不斷地提醒著我們要傾聽他的聲音才不會迷失了方向』。  
Thumbnail
養寵物與養育小孩的相似之處,人們願意花上大把金錢、精神、時間來陪伴和照顧。然而,有些大人卻希望小孩要代替自己實現夢想、有成就、回饋家庭、奉養父母。這引出了作者對寵物和小孩不同對待的疑問,並倡導好好享受彼此的陪伴及互動。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於付出和生命意義的思考。
Thumbnail
養寵物與養育小孩的相似之處,人們願意花上大把金錢、精神、時間來陪伴和照顧。然而,有些大人卻希望小孩要代替自己實現夢想、有成就、回饋家庭、奉養父母。這引出了作者對寵物和小孩不同對待的疑問,並倡導好好享受彼此的陪伴及互動。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於付出和生命意義的思考。
Thumbnail
2021.7.6 當有一個不被父母接受的內在小孩,於是也不接受自己 當有一個感到不被愛的內在小孩,於是向外尋求愛 當有一個感到孤單的內在小孩,於是向外尋求關注 當有一個覺得自己陰暗醜陋的內在小孩,於是向外追求看似華美燦爛的一切 能重新回到心中,看見這些帶著好多傷痛的內在的小小的自己
Thumbnail
2021.7.6 當有一個不被父母接受的內在小孩,於是也不接受自己 當有一個感到不被愛的內在小孩,於是向外尋求愛 當有一個感到孤單的內在小孩,於是向外尋求關注 當有一個覺得自己陰暗醜陋的內在小孩,於是向外追求看似華美燦爛的一切 能重新回到心中,看見這些帶著好多傷痛的內在的小小的自己
Thumbnail
內在小孩-回顧童年系列來到最後一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 權杖侍者(信心、信仰、渴望、熱情、天賦) 從小我爸媽給我的稱讚寥寥無幾,還沒發育變胖前,我還會被稱讚長得漂亮可愛,頂多被評價為自動自發,「很乖,不讓我操心」諸如此類對我不痛不癢,甚至是一道沉重枷鎖的稱讚-乖巧意味著順
Thumbnail
內在小孩-回顧童年系列來到最後一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 權杖侍者(信心、信仰、渴望、熱情、天賦) 從小我爸媽給我的稱讚寥寥無幾,還沒發育變胖前,我還會被稱讚長得漂亮可愛,頂多被評價為自動自發,「很乖,不讓我操心」諸如此類對我不痛不癢,甚至是一道沉重枷鎖的稱讚-乖巧意味著順
Thumbnail
許多人都說過,陪伴小孩長大,也是療癒自己的成長歷程。但這療癒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照顧小孩勞力辛苦不說,心理上孩子也尚未發展出和成人一樣的大腦認知。
Thumbnail
許多人都說過,陪伴小孩長大,也是療癒自己的成長歷程。但這療癒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照顧小孩勞力辛苦不說,心理上孩子也尚未發展出和成人一樣的大腦認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