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性使然,我自認為是女權主義的一小分子,與其等待被拯救的故事情節,不如挺身而進拯救自己,成為女性領導者或是為女性勇於發聲的代表。積極進取在迷茫中依然前行,但這本書確實提醒了我,我的女權想法是支持女性還是傷害女性?
精選3個有感收穫
一、兼顧一切的迷思,女超人是我們的勁敵
先完成再完美
在育兒與自我實現之間拉扯,是許多現代媽媽的日常。多數母親希望能給孩子情緒上的陪伴與自我肯定的力量,但這需要大量的時間、溝通與心力。當我們同時渴望在人生其他面向發光發熱,無論是工作上的進取,還是投入公益服務,這份平衡便顯得格外困難。
有研究指出,高學歷、希望掌控生活的女性,選擇成為全職家庭主婦的比例反而更高——這不是否定家庭主婦的價值,而是在現實與理想間,我們都渴望掌握選擇的主動權。
在養育與追夢雙線並行的chaos裡,我們學著精準地運用時間,刪去無效會議與內耗社交,也是一種自我優化的過程。而在這段路上,「慎選伴侶」是關鍵。他必須是看見你潛力的人,是能支持、欣賞並陪你一起向前走的隊友。
二、尋找人生導師,請準備充分,沒人有時間牽著你走
等待人生導師的出現,如同等待白馬王子來拯救你
偷偷承認,有好幾次我也想過——如果能遇到一位人生導師該有多好。那種在你迷惘時能提點你、在你低潮時能看見你的人。但我卻很少反問自己:「我,已經成為那個值得被引導的人了嗎?」
作者提到,她身邊不乏優秀的女性領導者,但這些女性常遇到一個微妙的難題:年輕女孩會直接問她們——「請問妳可以當我的導師嗎?」那一刻,她們猶豫了,不是不願意,而是不知道對方是否準備好被帶領。歐普拉曾說:「如果我看到某件事,心想『我希望看著它成長』,我就會去指導它。」這不是來自請求,而是源於一種內在的共鳴與認可。
我們這一代女性不再相信等待白馬王子來拯救的故事,但我卻曾不自覺地,用那樣的心態等待「導師」的出現——期盼某人能看見我、提拔我,甚至給我一張通往夢想的入場券。直到我開始問自己:「我有主動行動嗎?我夠積極嗎?我正努力成為那個值得投資與栽培的人嗎?」
三、地獄裡有特別一區,留給不幫女人的女人
我們心中的不安,使我們批評跟我們做不同選擇的人。內疚和不安全感,讓我們懷疑自己、彼此怨恨。
一提到女權主義,總會繞回那場似乎永無解答的爭論:「職業婦女」vs「家庭主婦」。這樣的對立,常常讓人忘了——女性真正需要的是「選擇的自由」。
我身邊有一些親戚與朋友,是全職家庭主婦。她們為孩子、為另一半忙碌,甚至樂在其中。坦白說,過去的我有些不解,總有衝動想問:「那妳呢?妳把自己放在哪裡?妳的人生這樣值得嗎?」
直到讀到一位作者的觀點,她用一句話點醒了我——「那是她的人生選擇。」原來,問題不在於選擇了什麼樣的角色,而是在這個社會裡,女性是否能夠有自由選擇的空間與尊重。我們支持追夢的女性,也要支持那些選擇回歸家庭、以家庭為志業的女性。因為這才是女權真正的核心——不是成為某種「理想女性」,而是成為忠於自己、活出自己定義的樣子。
我們想要的東西都一樣:對自己的選擇安心、有信心,並獲得周遭的肯定。所以,讓我們就從肯定彼此,開始做起。
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
書中多次提到,女性應該「多往桌前坐一點」、「勇於發表意見」、「學會自我推薦」。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常陷入自我懷疑,且傾向貶低自己的成就。作者鼓勵女性勇敢站上領導的位置,參與權力遊戲,甚至從中改變遊戲規則。當然,她也尊重並支持所有不同的人生選擇,重點是——選擇要出自於自己。
作者來自美國,在她的觀察中,有不少根深蒂固的偏見仍影響著女性。讓我深感幸運的是,我生活在台灣,這個社會的人文關懷與對歧視的敏感度,給了女性更多空間與支持,讓我們能有機會為自己挺身而進,活出想要的人生。
如果你是...可能適合這本書
- 想了解女權是什麼?它不是激進主義。
- 身為職業婦女,家庭事業兩頭燒,你會發現自己不孤單,而且還可以積極進取。
- 心中有個念頭:「我想為女性多做一點什麼」,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可以在這本書找到方向。
一句話記住這本書
你可能不知道,妳限制了自己。如果你毫無畏懼,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