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無能》:我們抵擋住傷害,也隔絕了溫暖|【閱讀札記#3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總是感覺和人有隔閡嗎?

你習慣先保護自己,不透漏太多個人的訊息給別人,因此築起一道牆,讓人無從了解,更難以親近。你會想和人有更深入的連結,卻也擔心別人無法接受真實的你,最終還是覺得獨處的時候更自在。

raw-image

活在人設裡

在自然的狀態下,人會產生各種情緒,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但在環境薰陶下,我們對各種角色有著既定的印象,女生要溫婉忍讓;男生要勇敢無畏;大人要成熟穩重;小孩要活潑開朗,種種框架侷限了個人的多樣性。

我們要依照分配到的角色,展現相應的行為舉止,塑造符合角色的形象。

每個角色都被設定成固定的樣板,所有人不得違背此設定。無形的壓力像隱形的鎖鏈,時時刻刻勒住每個人的選擇。

這些僵化的認知束縛住我們,既非真心認同被賦予的角色,也無法坦然顯露個人的真實想法。

圖|Pexels

圖|Pexels

只能有「對」的反應

每個人對於事件的反應不盡相同,同一件事可能使兩個人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甚至隨著時間演變,我們或許也對相同事件產生不同看法。

而為了要對應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就不能只依據當下感受到的情緒反應。

我們需要學會分辨能夠被認可的反應,挑選出符合自身角色設定的表現,壓抑下不被允許的情緒與行為,以此迴避他人不認同的眼光。

比起認知個人的真實情緒,我們先學會看周圍人的眼色。

總是在尋求可以被接受的模樣,而非遵從自己的內心。猜測著現在應該給出什麼回應才是對方想要的,卻完全沒有顧慮到自己的感受。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扭曲的和諧相處

我們顧著適應社會,滿足他人的期待,在過程中忘記了自己的需求。

藉由迎合別人的方式維持和諧共處,盡可能減少與他人產生衝突的機會,追求他人的喜愛與認可作為肯定自己的標準。

習慣將自己的需求擺到最後,以別人的想法為優先。久而久之,甚至認為沒有自己的想法比較輕鬆、簡單,也不會因為被拒絕而受到傷害。

別人的配合不可預期、無法掌控,自己事後再做調整是最省力的作法。沒有希望就不會失望,所以乾脆不對任何人抱有期待,不向別人表露自己的需求。

不信任別人會為自己調整,不相信自己值得別人的付出,所以就先隱匿了個人的需求。

圖|Pexels

圖|Pexels

幻象終將坍塌

我們藉此換來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和人維持友善的往來,因此持續沿用同一套模式。

可運作的經驗讓人誤以為是正確的方法。然而,我們為了維持表象和平而摸索出的模式,卻是造成自己疲憊的來源。

透過不斷壓縮自己需求來增加容納他人要求的空間,所以在每一次與人互動的過程中都感覺疲憊不已。

光是維持表象和平都讓人如此疲乏了,那麼要與人建立更深入的連結,是否需要付出更多心力,犧牲更多自己的需求。

過去的人際經驗,讓我們誤以為維持和諧關係就必須時刻迎合、壓抑自己,導致我們在相處中感到疲憊,無力再進一步建立真正的親密連結。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

為了確保群體穩定運作,以致每個人需專注於自身職責,維持功能,而非透過意見交流並相互理解來肯定彼此的存在。

我們想要和人維持良好的關係,同時也有自己的需求,兩者並非只能二選一,而是能夠和別人互相配合,調適出雙方可接受的模式。

我們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別人可能欣然接受,也可能斷然拒絕。彼此偏好各有差異,難以滿足每個人的期待。

我們無需為了維持特定形象而委屈求全。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開心時盡情歡笑,傷心時放心哭泣,生氣時勇敢表達。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紅茶加牛奶的沙龍
11會員
32內容數
讀有興趣的書
2025/04/25
你是如何看待工作的呢? 你曾經想像自己是個能平衡好生活與工作的人,確實劃分兩者,不讓工作影響到生活。但等到開始工作才發現,無法完全做到下班後就不再理會工作上的事務,該完成的事沒結束就無法安心休息。
Thumbnail
2025/04/25
你是如何看待工作的呢? 你曾經想像自己是個能平衡好生活與工作的人,確實劃分兩者,不讓工作影響到生活。但等到開始工作才發現,無法完全做到下班後就不再理會工作上的事務,該完成的事沒結束就無法安心休息。
Thumbnail
2025/03/27
你又做出自己也討厭的行為了嗎? 你在遇到某些情境時,總是會瞬間理智斷線。即使知道現在的行為不對,也知道這樣做並不會讓自己好過,甚至還可能帶來副作用,但就是忍不住重蹈覆轍,事後又感到後悔,內心不斷掙扎、拉扯著。
Thumbnail
2025/03/27
你又做出自己也討厭的行為了嗎? 你在遇到某些情境時,總是會瞬間理智斷線。即使知道現在的行為不對,也知道這樣做並不會讓自己好過,甚至還可能帶來副作用,但就是忍不住重蹈覆轍,事後又感到後悔,內心不斷掙扎、拉扯著。
Thumbnail
2025/02/27
你會懷疑自己作出的決定嗎? 你覺得你很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也確信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但在實際遇到狀況的時候,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過去堅定不移的想法開始動搖,究竟是你變了,抑或是你本來就是如此?
Thumbnail
2025/02/27
你會懷疑自己作出的決定嗎? 你覺得你很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也確信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但在實際遇到狀況的時候,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過去堅定不移的想法開始動搖,究竟是你變了,抑或是你本來就是如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寫作始終是一個人的事,必要的孤獨可避免隨波逐流,文章受歡迎才是正經事,千萬不要期望跟你聯群結隊的人能提供真知灼見。
Thumbnail
寫作始終是一個人的事,必要的孤獨可避免隨波逐流,文章受歡迎才是正經事,千萬不要期望跟你聯群結隊的人能提供真知灼見。
Thumbnail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Thumbnail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Thumbnail
在我要發這篇文時,老實說我做好心裡準備了,只因,言論自由,我的文純粹只是個人(日常對許多事情的看法) https://vocus.cc/article/664fe6c7fd89780001499385~ 這篇文,並沒有針對“誰”,老實說,私下的我 是全家裡的,及曾經臉書上的(外星米
Thumbnail
在我要發這篇文時,老實說我做好心裡準備了,只因,言論自由,我的文純粹只是個人(日常對許多事情的看法) https://vocus.cc/article/664fe6c7fd89780001499385~ 這篇文,並沒有針對“誰”,老實說,私下的我 是全家裡的,及曾經臉書上的(外星米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獨處可以安靜地關照內在自我、認識自己 交朋友,可以進行各種交流互動、認識世界,哪個更適合你? 不知道的話就都嘗試看看吧~ 😊
Thumbnail
獨處可以安靜地關照內在自我、認識自己 交朋友,可以進行各種交流互動、認識世界,哪個更適合你? 不知道的話就都嘗試看看吧~ 😊
Thumbnail
人終究是寂寞的,所以在你身邊的人請一定要是你喜歡的,也喜歡你的。表裡一致能夠減少內耗和自我批評,讓你活得真實、不需要委屈自己、討好的關係。害怕表達真實是因為沒有建立有效的表達。真實不代表冒犯和不禮貌,直接的回答也可以有溫柔的詮釋。
Thumbnail
人終究是寂寞的,所以在你身邊的人請一定要是你喜歡的,也喜歡你的。表裡一致能夠減少內耗和自我批評,讓你活得真實、不需要委屈自己、討好的關係。害怕表達真實是因為沒有建立有效的表達。真實不代表冒犯和不禮貌,直接的回答也可以有溫柔的詮釋。
Thumbnail
我從不背棄其他人,卻因為環境和時間,那些人們離我越來越遠。 我越是想挽留些什麼,就越覺得自己是渺小、卑微的,所以漸漸的, 遇到人們時表面依然對他們很好,但實質的自己被自己設置的保護層包裹起來了, 沒有人能狗輕易地踏入我內心, 我變得對於他人如何對待自己變得毫無在意, 那些會在網路上或現實抱
Thumbnail
我從不背棄其他人,卻因為環境和時間,那些人們離我越來越遠。 我越是想挽留些什麼,就越覺得自己是渺小、卑微的,所以漸漸的, 遇到人們時表面依然對他們很好,但實質的自己被自己設置的保護層包裹起來了, 沒有人能狗輕易地踏入我內心, 我變得對於他人如何對待自己變得毫無在意, 那些會在網路上或現實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