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感覺和人有隔閡嗎?
你習慣先保護自己,不透漏太多個人的訊息給別人,因此築起一道牆,讓人無從了解,更難以親近。你會想和人有更深入的連結,卻也擔心別人無法接受真實的你,最終還是覺得獨處的時候更自在。

活在人設裡
在自然的狀態下,人會產生各種情緒,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但在環境薰陶下,我們對各種角色有著既定的印象,女生要溫婉忍讓;男生要勇敢無畏;大人要成熟穩重;小孩要活潑開朗,種種框架侷限了個人的多樣性。
我們要依照分配到的角色,展現相應的行為舉止,塑造符合角色的形象。
每個角色都被設定成固定的樣板,所有人不得違背此設定。無形的壓力像隱形的鎖鏈,時時刻刻勒住每個人的選擇。
這些僵化的認知束縛住我們,既非真心認同被賦予的角色,也無法坦然顯露個人的真實想法。

圖|Pexels
只能有「對」的反應
每個人對於事件的反應不盡相同,同一件事可能使兩個人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甚至隨著時間演變,我們或許也對相同事件產生不同看法。
而為了要對應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就不能只依據當下感受到的情緒反應。
我們需要學會分辨能夠被認可的反應,挑選出符合自身角色設定的表現,壓抑下不被允許的情緒與行為,以此迴避他人不認同的眼光。
比起認知個人的真實情緒,我們先學會看周圍人的眼色。
總是在尋求可以被接受的模樣,而非遵從自己的內心。猜測著現在應該給出什麼回應才是對方想要的,卻完全沒有顧慮到自己的感受。

圖|Unsplash
扭曲的和諧相處
我們顧著適應社會,滿足他人的期待,在過程中忘記了自己的需求。
藉由迎合別人的方式維持和諧共處,盡可能減少與他人產生衝突的機會,追求他人的喜愛與認可作為肯定自己的標準。
習慣將自己的需求擺到最後,以別人的想法為優先。久而久之,甚至認為沒有自己的想法比較輕鬆、簡單,也不會因為被拒絕而受到傷害。
別人的配合不可預期、無法掌控,自己事後再做調整是最省力的作法。沒有希望就不會失望,所以乾脆不對任何人抱有期待,不向別人表露自己的需求。
不信任別人會為自己調整,不相信自己值得別人的付出,所以就先隱匿了個人的需求。

圖|Pexels
幻象終將坍塌
我們藉此換來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和人維持友善的往來,因此持續沿用同一套模式。
可運作的經驗讓人誤以為是正確的方法。然而,我們為了維持表象和平而摸索出的模式,卻是造成自己疲憊的來源。
透過不斷壓縮自己需求來增加容納他人要求的空間,所以在每一次與人互動的過程中都感覺疲憊不已。
光是維持表象和平都讓人如此疲乏了,那麼要與人建立更深入的連結,是否需要付出更多心力,犧牲更多自己的需求。
過去的人際經驗,讓我們誤以為維持和諧關係就必須時刻迎合、壓抑自己,導致我們在相處中感到疲憊,無力再進一步建立真正的親密連結。

圖|Unsplash
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
為了確保群體穩定運作,以致每個人需專注於自身職責,維持功能,而非透過意見交流並相互理解來肯定彼此的存在。
我們想要和人維持良好的關係,同時也有自己的需求,兩者並非只能二選一,而是能夠和別人互相配合,調適出雙方可接受的模式。
我們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別人可能欣然接受,也可能斷然拒絕。彼此偏好各有差異,難以滿足每個人的期待。
我們無需為了維持特定形象而委屈求全。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開心時盡情歡笑,傷心時放心哭泣,生氣時勇敢表達。

圖|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