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故事生成界:那些(不)曾被講過的民間譚》
為什麼我們無法抗拒「民間故事」?
打開這本書的人,大概跟我一樣想問自己:為什麼會不由自主地想要讀「民間故事」?
它不像小說,是現實生活的各種延伸;與流行的奇幻、科幻故事相較,其篇幅太短、變化也不夠精彩、血肉不足,甚至有些故事像是沒講完。若跟繪本的療癒性相比,它更經常和黑暗、死亡相伴,讓人跌入詭譎而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緒中。即使這樣,我還是收集了一本又一本的民間故事集。
硬要回答的話,大概只能用一種晦澀又曖昧的說法,就是:總會記得某種撼動內心的聲音(或畫面、語言、人物),並在生活的某些片段中與之起舞。我的大腦並不知道那代表什麼,但心裡面明白——自己並不孤單。
說故事的人:班雅明與「生活經驗」的交流
如果真的要使用大腦勉力闡釋這種悸動,我倒很願意搬出德國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文章〈講故事的人〉來說明。
人們講故事,其實是指一種口述的「經驗的交流」。所以本書題目中的「譚」,指的就是「言談」的意思,經常由遠遊的人(如水手)與安居的人(如農夫)共同構築而成。而不管是道聽途說、還是混入族群文化記憶的實際情況,因為根植於真實生活,故事往往挾帶著道德教訓,或實用的生活經驗。
再經過世世代代的傳遞,它們通常就會像一顆打磨後的璞石,閃耀著人們集體意識淬鍊過的智慧之光。
一切講故事大師的共同之處是他們都能自由地在自身經驗的層次中上下移動,猶如在階梯上起落升降。一條雲梯向下延伸至地球臟腹,往上直衝雲霄——這就是集體經驗的意象。對此,個人經驗中甚至最深重的震驚,死亡,也不能構成障礙或阻撓。」 ——班雅明〈講故事的人〉
同樣地,書中〈緒論〉的作者傅羅格(Frog)也稱民間譚為「窺視集體文化的窗口」。他更重視的是民間譚的簡史,以及現代性觀點下,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故事的存在方式。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班雅明詩意盎然的解說。
我喜歡的幾則故事
先談談我最喜歡的幾個故事好了。
◇〈伊凡王子與瑪莉亞公主〉
在這則俄羅斯故事裡,有三個姊姊與一個弟弟伊凡。主軸雖是伊凡的求婚與冒險,但因為三個姊姊的加入,形成了疊沓重複述說的節奏。大蛇、鶴、騎著骷髏馬的不死之王「科謝伊」、住在鳥腳房子的女巫芭芭雅嘎,輪番登場。
我特別喜歡俄羅斯民間故事裡那些神魔鬼怪,他們鮮明、富有創意,不輸北歐神話中的神祇。例如芭芭雅嘎,她住在鳥腳房子裡,籬笆用骷髏頭圍起,飛翔時坐在石臼中、以掃帚指揮方向——既能成就也能毀滅的能力,使她主宰著白天與黑夜。這種混沌曖昧的神秘性格,也讓她成為現代奇幻影像中常被挪用的形象。


左下角:芭芭雅嘎的房子;中間:骷髏男科謝伊和坐騎
◇〈說故事的精怪〉
馬紹爾群島的故事。年輕力壯的男子被精怪講故事催眠至沉睡,接著遭殺害。最後只剩女人、老人、小男孩與一隻貓。他們雖警戒,但終究也敵不過那繞不完的故事循環而睡著,只剩那隻貓仍睜著眼睛。
這是一個關於「(講)故事的魔法」的故事。我聽得津津有味,也聯想到班雅明所說的:
聽者愈是忘懷於己,故事內容就越能深深在記憶上打上印記。
經過放鬆、隨意的淘洗與分享,故事只有愈來愈好聽,愈來愈活化。
而我們——正在閱讀此書的人——也許正是下一個說故事的人。


盤繞不止的主題:死亡與再生
故事裡死亡的描寫,從來不是故事的終點。這也是故事的特點之一。
伊凡王子即便被大卸八塊,還是被大蛇救活;精怪殺掉男人,女人和孩子卻因為智慧而能延續生命。甚至,連與情色有關的故事——「蟒蛇進去,女孩死去;蟒蛇出來,女孩活來」——也巧妙呈現了性與死亡、重生之間的曖昧連結。
盤旋如蛇,故事在我們之間繼續活著。只要人們還能述說,故事就永遠不會停。
說書人及其圖像
班雅明筆下的說書者,是工藝人。他們根植於傳統,透過語言傳遞生活經驗的智慧,建立起人與人之間深層的連結。
在這本書裡,重述者楊雨樵似乎也扮演了這樣的角色。他不只是說書,更將它精雕細琢、搬上國際舞台。他的表演方式近乎藝術品等級,不過也讓我產生一點困惑——
說書不是應該與聽者互動、彼此交流嗎?而楊的演出,更像是精準排練的單向展示。觀眾為他的精湛擊掌,卻無從參與其中的快感。那種互動性的缺失,多少讓我有些失落。
插畫與多重視角
書中插畫不多,但相當精緻。
• 緬甸藝術家奧勘卓的風格樸拙、飽滿,根植土地,如同圖像式說書人。


• 台灣插畫家群的作品充滿魅惑,擁有極高的情感密度。


• 丁柏晏的畫則更像遠遊水手,疏離了故事本身張狂的爆發力,給了我們更現代、節制的詮釋。


不同視角,為故事裝上不同形狀的翅膀。
💭思考:我們為何需要故事?
說故事的傳統與能力,到底帶給我們什麼?
書中每章開頭提到的「母題」,我認為是個關鍵:它們是人們集體經驗裡轉換日常情境的道具與情境——神奇紙捲、神燈、會說話的鳥、在動物中指認親人、由自然或生物指引方向⋯⋯,總在相似的風土民情上加入當下的經驗,藴育出各式各樣的演繹篇章,它們既是原始的,卻也是現代的。
我們如何趨吉避凶、選擇信念、安頓自己,這些提問都藏在故事裡。就算不借助心理學的框架(如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我們也能透過閱讀這些古老與新編的故事,獲得某種指引的力量。
就像書中〈影王〉故事所暗示的:
夢中的故事都會成真,
而我們也都將能笑著醒來。
📚 延伸閱讀推薦:
- 《皮諾丘》(卡洛.科洛迪)(如大塊出版之版本,非迪士尼或改編童話之版本)
- 《哈比人》(托爾金)
- 《地海巫師系列(娥蘇拉・勒瑰恩)
- 《魔女》(五十嵐大介)
- 〈講故事的人〉(班雅明),收錄於《啟迪:班雅明文選》(張旭東、王斑譯。簡體版)
💬 你是否也曾被某個民間故事深深吸引?那個故事又是怎麼陪伴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