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我們家來說,這個年紀來得特別「戲劇化」——真的是,每天都在「演戲」。
我的大女兒,在三歲多時突然進入了一個對話劇近乎痴迷的時期
那並不是普通的假裝遊戲,而是每天都上演的精緻劇場
故事的主軸多半來自她熟悉的繪本,
尤其是三位迪士尼公主:白雪公主、灰姑娘與睡美人
這三個角色,陪伴她度過了無數清晨與黃昏,
也開啟了一連串值得深思的語言與心理發展觀察
第一階段:語言輸入與模仿 —— 她在「聽見自己」
起初,她只是聽故事,反覆聽,然後跟著唸,許多父母都有類似經驗:
孩子會模仿大人說故事的語調與節奏,甚至加上誇張的語氣與表情
這個時期的語言輸入如海綿般吸收,
腦中快速建立語言結構與角色印象
研究指出,Broca和Wernicke區的髓鞘化大多在18個月前後完成,
但3歲左右是語言結構與詞彙爆發期,模仿與重複成為語言輸出的重要推手
而模仿與重複是促進語言產出的重要歷程

第二階段:故事內化與主導 —— 她在「建立秩序」

沒多久,她不再只是跟著念,而是完全背下整本書。
是的,整本——字字不差。
我讀一遍大約需要十分鐘,而她可以挑出我哪裡念錯,
那時候的她甚至還不識字,
孩子對劇本的忠實性和堅持其實是對「秩序藍圖」的心理需求反映
接著,她開始邀請我們家中每一位成員:「來,我們一起演這個故事!」
這裡有個有趣現象出現了:
**她極度在意是否「演得跟書上一樣」**
如果台詞講錯一個字,或角色走錯方向,
她就會立刻糾正,甚至不高興地說:「不對啦,不是這樣!」
這份強烈的堅持,是很多家長會誤會為「控制欲」或「固執」的行為,
但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它其實是邏輯系統正在建立的象徵
為什麼她這麼在意劇本正確?
🔸 語言記憶與節奏感結合,形成「認知安全區」:
熟悉的句子、節奏與對話,是孩子用來確認世界可預測的依據。
🔸 邏輯感正在萌芽:
她知道「這句話下一句應該是什麼」,這種預測能力,代表她的大腦正在將線性語言轉化為邏輯框架。
🔸 劇本是她的「秩序藍圖」:
書裡的順序、因果關係、角色行為,是她暫時理解世界的方式。偏離它,會帶來混亂感,也就不安。
第三階段:角色內化與自我認同 —— 她在「探索自己」

她不只演故事,還會選擇角色
最常見的,是扮演仙女教母,有時甚至模仿壞繼母
那不是單純的角色切換,而是一種自我探索與角色試煉
當她反覆扮演某個角色,她其實在問:「如果我是她,我可以怎麼做?」
研究發現,假裝遊戲能夠強化孩子的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與情緒理解
當她模仿壞繼母的語氣時,她其實也在學習:「原來那種人講話是這樣的。」
第四階段:想像力與創造力萌發 —— 她開始「想改劇本」

有趣的是,在這段高度結構化的時期過後,她開始漸漸接受「可以不一樣」。
我說:「今天灰姑娘不去舞會,我們改成她去夜市好不好?」
她一開始皺眉,後來竟然笑了,說:「可以啊!但是仙女要幫她變出烤香腸!」
那一刻我知道,她的秩序感已經奠定,現在正進入彈性思維與創造階段
從這場「話劇時期」中,我學會什麼?
- 語言的輸入不是目的,是引發邏輯與自我建構的起點,同時也是文化輸入的過程
- 掌控欲不見得是壞事,它是孩子內在邏輯正在發展的證明
- 假裝遊戲是孩子練習社會互動、情緒辨識、語言彈性的重要場域
- 爸媽的角色不是導演,而是製作人——提供舞台與資源,讓她自己演
這段話劇時期,在日常裡看似只是孩子玩耍,
但對我來說,它是一場精彩的語言、邏輯與心理發展三部曲
或許再過幾年,她就不會記得她曾堅持一句台詞都不能錯的灰姑娘
但我會記得,在那個每天都要演十分鐘話劇的日子裡,
有一個小女孩正一步步練習成為她自己
附註:如果你家的孩子也進入了假裝遊戲期,不妨觀察他們在角色中呈現的語言邏輯、情緒調節與掌控傾向,這是了解他們內在世界的一扇窗。
你也觀察到類似的發展現象嗎?
歡迎留言與我分享你的經驗,讓我們一起透過科學與感性,陪孩子長出自己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