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國際上主權基金表現亮眼,動輒數千億美元的規模,不僅投資科技巨頭、基礎建設,甚至在能源與軍工領域都成了重要玩家,挪威、阿布達比、新加坡這些國家的主權基金,讓人不禁想問:
這個問題並不新,但在勞保破產陰影與全球資本競逐戰加劇下,正變得越來越迫切,尤其是,總統賴清德於520就職週年談話宣布,政府將成立主權基金,打造國家級投資平台。台灣,真的不需要自己的主權基金嗎?
台灣現在有主權基金嗎?嚴格來說,沒有。
雖然我們有規模不小的公基金,包括:
- 勞保基金
- 勞退基金(新制與舊制)
- 國民年金基金
- 退撫基金
- 郵政儲金
但這些基金彼此獨立、目的不同,操作保守,且大多鎖定國內債券與股市,缺乏統一運作、宏觀配置的機制,更遑論國際布局。
根據國際主權基金論壇(IFSWF)制定的「聖地牙哥原則」(Santiago Principles),主權基金應具有:
- 政府主導成立與控制
- 投資多元,含海外資產
- 具備明確的長期公共財政或政策目標
台灣現行體系,離這些標準仍有不小距離。
那我們為什麼想要它?
原因很簡單:錢,快不夠了。
以勞保基金為例,依監察院與審計部報告,2028年恐面臨入不敷出、2031年資金用罄的風險。財務黑洞若不處理,最終會燒到國庫。
此時若有一個「政府專業投資團隊」,能有效管理國家資本、提高報酬率、分散風險,也許能替財政開一扇窗。因此,不少學者呼籲仿效新加坡GIC、挪威NBIM設立專責主權基金,讓國家可以主動出擊,而非每次靠超收稅收被動補洞。
總統怎麼說?政治人物的態度是什麼?
賴清德總統在 520 就職談話後回應媒體提問時表示,成立主權基金是為了因應國際經濟情勢變化,並進行戰略性全球布局,未來會透過立法成立專責機構,由政府掌握,強化對外投資與產業全球化。
不過,各部會對基金來源與管理權限意見不一。央行認為,不應以外匯存底無償撥用,也不適合由央行主導;財政部則指出歲計賸餘有限,現行法制亦不允許以發債方式挹注主權基金,除非另立專法。
國發會則表示,財源可包括外匯存底(採有償方式)、歲計賸餘與發債三大方向,並強調設立主權基金的目的,在於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而非對特定國家示好。
主權基金的利與弊:台灣的困境與機會
優點:
- 增加政府資本報酬,減緩勞保破產壓力
- 提高國家對新興產業或戰略投資的主動權
- 可引入國際級專業機構,提升財金人才競爭力
風險:
- 政治干預風險高(尤其政黨輪替時)
- 管理失敗恐成「全民賠錢」
- 台灣在國際上的特殊政治處境,恐影響海外投資操作
- 資金來源、獨立性、監督制度仍屬空白
尤其關鍵在於:錢從哪來?
若要從勞保基金或國庫直接挪資,勢必引爆爭議。若要另起爐灶,則需財政盈餘支持或國營事業挹注,財政壓力又成障礙。
三個問題
我們需要從根本面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 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補勞保洞,還是另闢長期國策投資池?混淆目標只會造成治理混亂。 - 誰來管?誰來監督?
是獨立法人?還是隸屬行政院?是否接受立法院審計?這些都需明確。 - 台灣有沒有這樣的專業?
如果無法招募具國際級視野與實戰經驗的投資團隊,恐淪為另類「大內宣基金」。
在沒有這些前提下談主權基金,只會讓政策變成政治口號,甚至可能落得勞退、兆豐案重演。
結語:
成立主權基金,不是一場理想實驗,也不是一劑財政萬靈丹。它是極度專業、極度敏感、極度需要制度設計支撐的超級工程。我們可以往這方向努力,但要先從清楚的目標、透明的制度、紮實的人才開始。
如同我們投資一家公司,先看治理架構,再看資本運作;同樣地,國家的資產,也不能交給不清不楚的「概念性管理」。
如果真的要走這條路,我們必須要問——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