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有利於我的資源。
邪: 不利於我,有待排除的毒素。
虛: 有利於我的資源不足,又叫做正氣虛。實: 不利於我的毒素太多,又叫做邪氣實。
補: 對虛的狀況補充正的資源。
瀉: 對實的狀況瀉除邪的毒素。
正邪、虛實、補瀉大致的字意如此,但是在不同的書籍與篇章之中,這些文字名詞的使用方式可能會有一些出入。
因為人體的空間有限,正的資源補充過多,有部分會變成毒素要排除,舉例來說: 食物與營養攝取過多,因此並不是越多越好。
再來就是能夠大幅補充人體正資源的中藥材,幾乎都有難消化、難吸收、難運輸的濃稠質地,當人體攝取這些藥材,資源會大量配給在處理它們,導致人體排毒的力道相對減弱(古稱為補能戀邪)。因此我們說不能濫補,並且在人體急需排毒的時候不能給予過多的補益藥材(像是傷寒論中桂枝湯的飲食宜忌)。
人體在瀉除毒素時,會同時消耗人體的正資源。如同沖刷掉河道的淤泥也要消耗掉水一樣,因此排毒並不是越多越快就越好,需要講究時機與適度,考量人體是否有足夠的正資源去進行排毒動作。在中醫經典傷寒論中,有些條文就會提示,有些人體當下的情況,不可發汗或進行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