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孩子從校外教學回來,顯得浮躁,不想寫功課,只想玩手遊(但昨日不是手遊放行的時間)。我堅持必須先完成功課,他草率訂正後,未經同意便執意開啟手遊。雖然當時我感到生氣與委屈,但仍壓抑住情緒,沒有爆發,而是選擇進房間進行四句清理。 我在被情緒壟罩中度過這段過渡期。沒有出口的情緒讓我更加煎熬,但依然持續四句清理,直到慢慢平靜下來,並提醒自己:「一切只是投射。」 ✨ 今日雞湯(出自奇蹟課程) 世界不是造成你痛苦的原因,而是你心的投射。寬恕,是你從錯誤感知中醒來的選擇。 💗 我的感受與回應 問自己:「我到底投射了什麼?又為什麼那麼痛苦?」
🔍 為什麼你會投射出那段互動?
1. 投射是一種防衛機制,用來遮掩內在的自我攻擊。
當我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氣憤、無力、想控制」,那其實是內在早已有一股對自己的壓力與批判。例如:
批評:「我不該這麼無力。」--信念「不能鬆懈」
批判:「我已經講了那麼多次,怎麼還做不好,會不會是我沒教好?」--信念「我必須控制好一切,才是個好媽媽」(深藏的自責感作祟)
批判:「他這樣亂來,以後行為偏離正軌,將來如何自律?」--「未來焦慮」
這些念頭往往源自你內心某個早期形成的信念。
2. 孩子的行為觸發了你對「失控」、「不被尊重」的投射畫面。
孩子草率訂正、堅持玩手遊,觸動內心「界線被踩過」的情緒。孩子明明知道彼此同意訂下的規則,卻還是照自己的意思來,這刺痛了心底「我說的話沒人聽進去」「總是得讓別人滿意」、「害怕自己不夠努力,結果會失控」的感受——這個情緒不只是現在的,而是從小到大在人際或家庭經驗裡累積的,在成長過程中曾多次上演。
所以我不是只在面對孩子,而是在面對自己內在某個曾被壓抑或否定的部分。
3. 那段不舒服的互動,其實是一種「請求療癒」的信號。
《奇蹟課程》說:「我們不是受害者,而是選擇這個夢境,是為了喚起覺醒的機會。」
換句話說,我的內在正在對我說:「請回頭看看我——我那個覺得需要完美、怕搞砸的自己,能不能也被你溫柔看見呢?」
🕊️ 當這樣覺察時,就已經開始療癒了
孩子不是問題的根源,他只是「內在痛點的顯影」。這樣的互動情境,是一份邀請,讓我去看見:
哪些是我投射的恐懼?
哪些是我需要學會寬恕自己的部分?
我願不願意選擇和平,而不是控制?
💧 需要學會寬恕自己的部分,可能是: 1. 那個「怕搞砸的媽媽自己」 總是想把一切都做對,不願失控、不敢失誤。可以告訴內在小孩:「我看見妳的用心了,妳已經很努力,妳不需要完美。」 2. 那個「希望被理解、被尊重的自己」 當我感覺孩子無視規則,其實是內在那個「渴望被看見與被重視的小孩」在受傷。我可以對她說:「妳的聲音是重要的,妳值得被溫柔對待。」 3. 那個「情緒壓抑了太久的自己」 過去靠罵孩子來讓情緒有出口,現在學著轉向內在,情緒變得無處宣洩,這是自然的過渡陣痛。我可以對她說:「我願意陪妳走過這段不適,我們正在往愛靠近。」
🪞 下一步 / 行動提醒 每當想責備時,先四句清理,然後問自己幾個問題: 1. 我是在連結孩子,還是在控制他? 2. 我說這句話,是出自愛還是恐懼? 🧘♀️ 每天花五分鐘,對內在的自己說四句話(荷歐波諾波諾) 對那個怕失控、怕做錯、怕不夠好的媽媽自己說: 「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 放過當下的完美執行,擁抱一個有彈性但一致的引導方式。 彈性不是妥協,而是讓愛的流動可以持續在你與孩子之間存在。
謝謝你 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