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的行為,其實是看見內在的自己:一位媽媽的覺察與療癒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昨日,孩子從校外教學回來,顯得浮躁,不想寫功課,只想玩手遊(但昨日不是手遊放行的時間)。我堅持必須先完成功課,他草率訂正後,未經同意便執意開啟手遊。雖然當時我感到生氣與委屈,但仍壓抑住情緒,沒有爆發,而是選擇進房間進行四句清理。 我在被情緒壟罩中度過這段過渡期。沒有出口的情緒讓我更加煎熬,但依然持續四句清理,直到慢慢平靜下來,並提醒自己:「一切只是投射。」 ✨ 今日雞湯(出自奇蹟課程) 世界不是造成你痛苦的原因,而是你心的投射。寬恕,是你從錯誤感知中醒來的選擇。 💗 我的感受與回應 問自己:「我到底投射了什麼?又為什麼那麼痛苦?」

🔍 為什麼你會投射出那段互動?

1. 投射是一種防衛機制,用來遮掩內在的自我攻擊。

當我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氣憤、無力、想控制」,那其實是內在早已有一股對自己的壓力與批判。例如:

批評:「我不該這麼無力。」--信念「不能鬆懈」

批判:「我已經講了那麼多次,怎麼還做不好,會不會是我沒教好?」--信念「我必須控制好一切,才是個好媽媽」(深藏的自責感作祟)

批判:「他這樣亂來,以後行為偏離正軌,將來如何自律?」--「未來焦慮」

這些念頭往往源自你內心某個早期形成的信念。

2. 孩子的行為觸發了你對「失控」、「不被尊重」的投射畫面。

孩子草率訂正、堅持玩手遊,觸動內心「界線被踩過」的情緒。孩子明明知道彼此同意訂下的規則,卻還是照自己的意思來,這刺痛了心底「我說的話沒人聽進去」「總是得讓別人滿意」、「害怕自己不夠努力,結果會失控」的感受——這個情緒不只是現在的,而是從小到大在人際或家庭經驗裡累積的,在成長過程中曾多次上演。

所以我不是只在面對孩子,而是在面對自己內在某個曾被壓抑或否定的部分。

3. 那段不舒服的互動,其實是一種「請求療癒」的信號。

《奇蹟課程》說:「我們不是受害者,而是選擇這個夢境,是為了喚起覺醒的機會。」

換句話說,我的內在正在對我說:「請回頭看看我——我那個覺得需要完美、怕搞砸的自己,能不能也被你溫柔看見呢?」

🕊️ 當這樣覺察時,就已經開始療癒了

孩子不是問題的根源,他只是「內在痛點的顯影」。這樣的互動情境,是一份邀請,讓我去看見:

哪些是我投射的恐懼?

哪些是我需要學會寬恕自己的部分?

我願不願意選擇和平,而不是控制?

💧 需要學會寬恕自己的部分,可能是: 1. 那個「怕搞砸的媽媽自己」  總是想把一切都做對,不願失控、不敢失誤。可以告訴內在小孩:「我看見妳的用心了,妳已經很努力,妳不需要完美。」 2. 那個「希望被理解、被尊重的自己」  當我感覺孩子無視規則,其實是內在那個「渴望被看見與被重視的小孩」在受傷。我可以對她說:「妳的聲音是重要的,妳值得被溫柔對待。」 3. 那個「情緒壓抑了太久的自己」  過去靠罵孩子來讓情緒有出口,現在學著轉向內在,情緒變得無處宣洩,這是自然的過渡陣痛。我可以對她說:「我願意陪妳走過這段不適,我們正在往愛靠近。」

🪞 下一步 / 行動提醒 每當想責備時,先四句清理,然後問自己幾個問題: 1. 我是在連結孩子,還是在控制他? 2. 我說這句話,是出自愛還是恐懼? 🧘‍♀️ 每天花五分鐘,對內在的自己說四句話(荷歐波諾波諾) 對那個怕失控、怕做錯、怕不夠好的媽媽自己說: 「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 放過當下的完美執行,擁抱一個有彈性但一致的引導方式。 彈性不是妥協,而是讓愛的流動可以持續在你與孩子之間存在。


謝謝你 愛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敏感媽媽的心靈角落
0會員
42內容數
從一位高敏感小孩,走過迷惘、掙扎與自我懷疑,成為一位願意自我擁抱的高敏感媽媽,我開始與心靈嚮導羅茲展開一段段圖文交織的對話。 這裡是我靈魂慢慢鬆開、重新找回光的足跡。 如果你也總在日常中糾結、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太難搞」, 歡迎來到這裡,也許你會找到一絲溫柔的理解——也找到愛自己的自由。
2025/06/02
搭乘擁擠交通工具感到焦慮?本文提供運用「荷歐波諾波諾」和「奇蹟課程」兩種方法,幫助高敏感者清理內在負面情緒,在擁擠環境中保持內在平靜,學習與敏感共處,並將焦慮轉化為平和。
2025/06/02
搭乘擁擠交通工具感到焦慮?本文提供運用「荷歐波諾波諾」和「奇蹟課程」兩種方法,幫助高敏感者清理內在負面情緒,在擁擠環境中保持內在平靜,學習與敏感共處,並將焦慮轉化為平和。
2025/05/28
這篇文章探討「意義」的來源,指出意義並非事物本身所具有,而是個人賦予的。
2025/05/28
這篇文章探討「意義」的來源,指出意義並非事物本身所具有,而是個人賦予的。
2025/05/28
奇蹟課程第一課教導我們暫時放下對所見之物賦予的意義,藉由練習,從「抽離」、「看清」到「放下」,開啟我們對世界嶄新的理解。文章提供原文、中文翻譯、練習方式、注意事項及延伸觀念,引導讀者體驗練習過程,並探討課程核心精神。
2025/05/28
奇蹟課程第一課教導我們暫時放下對所見之物賦予的意義,藉由練習,從「抽離」、「看清」到「放下」,開啟我們對世界嶄新的理解。文章提供原文、中文翻譯、練習方式、注意事項及延伸觀念,引導讀者體驗練習過程,並探討課程核心精神。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將會不定時發表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r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將會不定時發表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r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