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填過不只一次 MBTI 測驗,卻發現結果變了? 我就是那個例子。
但某一次,我重新測了 MBTI,結果居然變成了 INFJ。
當下我有點錯愕,也有點懷疑。
怎麼會變成「感性」主導的人?我不是一向用邏輯思考嗎?
但我開始靜下心去回想那段時間的自己:
我開始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願意花更多時間去感受、去理解對方的立場,也更願意站上舞台、說出自己的故事。 是啊,我還是個 I 人,但我不再只藏在自己的內在世界裡。
你測出來的 MBTI,真的是你嗎?還是你想成為的樣子?
那次測驗的改變,讓我開始重新思考——
MBTI 測驗的結果,到底是「我是誰」,還是「我想成為誰」?
我記得第二次測驗時,我其實帶著某種「自我意識」作答。
我不是毫無保留地寫出最直覺的反應,而是思考:「如果我是那種更能與人共鳴、更容易被理解的人,會怎麼回答?」
我在無意識中,填出了「我期望的自己」。
但有趣的是,這個「期望」的樣子,也不再那麼遙遠。
它不只存在於幻想裡,而是透過這段時間的行動與選擇,一點一滴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MBTI 是一個鏡子,不是標籤
我越來越能理解,有些人把 MBTI 當成一種身份證明。
「我就是 INTJ,所以我不善表達」、「我是 INFP,情緒化也沒辦法」、「我是 E 人,當然需要熱鬧的生活」……
這些說法聽起來合情合理,但其實潛藏著一個風險——
把人格分類,變成自我限制。
MBTI 本質上是用來描述傾向,不是絕對行為。
就像我雖然是 I 型,卻依然能在舞台上分享、在人群中互動。這不代表我變成了 E 型,而是我發展了 I 人的外向肌肉。
這就是 MBTI 真正的價值:它不是劇本,而是一面鏡子。
讓你看清自己的慣性模式,也給你機會選擇要不要突破它。
從 INTJ 到 INFJ,是退步還是成長?
我曾一度懷疑,從一個「戰略型思想家」轉變成「情感導向的理想主義者」,會不會是一種妥協、一種軟化?
但後來我明白,那其實是一種擴展。
我不是從 A 變成 B,而是讓自己多了一套語言,去理解不同的自己。
INTJ 的我,是把未來當成棋盤、把人當成任務。
INFJ 的我,是把人放在未來之前,知道情感也是前進的動力。
我仍然會計算、會分析,但不再那麼急著得出結論。
我也會感性、會感受,但不再陷入情緒的浪潮裡。
用 MBTI 認識自己,而不是限制自己
如果你也是 MBTI 的愛好者,或曾測過不只一次,發現結果變來變去,我想對你說:
那不是錯亂,而是你的內在開始整合了。
當你越來越有意識地活著,你會開始調整反應、選擇行為,那些選擇本身,就在讓你變得更完整。
你可以是 I,也可以在人前發光。
你可以是 T,也可以深刻同理他人。 你可以是 P,也能建立紀律與穩定感。
MBTI 是我們探索自己的起點,不是終點。
它像一個地圖,幫你認識自己的內在結構,接下來怎麼走,是你自己的決定。
結語:與其被分類,不如學會使用分類的語言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MBTI 是工具,不是劇本。」
我們不是為了被定義而測驗,而是為了學會更好地表達自己,理解差異、尊重不同。
所以,不管你測出來是什麼類型,請記得
你不只是四個英文字母,你是可以持續成長的生命。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的 MBTI 轉變經驗。
我是帶給你正能量的 Vic,我們一起活得更有覺察、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