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lcome to Return to Light —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who you truly are.
歡迎來到回光養成系,一起找回自己的光,養成幸福的生活。
給母胎單身的你 / 和想了解母胎單身的你和妳
每個人的狀況不太一樣如果有共鳴的地方
歡迎跟書書分享相信我們不孤單
前言 社恐的再出發
不知道大家對於社恐的定義是什麼?
從醫學的角度上,是社交焦慮症會伴隨著心跳加速、喘不過氣、冒冷汗、胃部不適、腦袋一片空白、肌肉僵硬等一系列症狀。
或許我還沒有這麼嚴重,但剛開始認識新朋友(如論是線上或線上)
我會有緊張、侷促的焦慮情緒表面上淡定,實際上私底下慌的一批恨不得叫共友,把對方的情報都蒐集過來研究怎麼跟對方相處。
這篇是想跟大家分享我使用交友軟體的經驗,感興趣的話,歡迎聽我娓娓道來。
第一周
突如即來的失控感
我是一個步調比較慢,有自己節奏的人
所以,當我感覺不對勁,我會回過頭整理自己的內心現在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次事因,發生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啟的交友軟體之旅距離她推坑我使用到現在,已經經過4-5年(具體時間也不記得了)。
但我始終沒有踏出那一步,今年開始的嘗試,除了要給自己情人節那天,特地去拜的月老一個交代外,更多的是30歲的臨界值。
如果未來有生育打算的話,再不行動就有點晚了,不想到時候再來將就。
當然,最後還是自己的身體自己作主,就算將來有沒有生小孩,我也可以養貓貓狗狗陪伴自己(2025年已經有狗狗小黑陪我了),或是找頻率相同的人作伴,於是我還是下載的『緣圈』這個APP。
第二周
狀況外的小插曲
開始使用的第一周,我根本沒有搞懂這個APP的機制,
因為第一天就有直接通過得好友,我就開始跟對方聊天。
因為是這個APP上第一個認識的朋友就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生活、價值觀等等。
但同時,剛開始用我也不想花太多時間在聊天上,所以發展了幾天書信式對話後,
經朋友提醒,我們的溝通好像在做簡答題,也太不放鬆之後,
我跟對方道了歉,詢問對方意見後發現對方也不在意,就繼續這樣的模式(還是有稍做調整),這個模式奠定了我後面跟新朋友聊天的模式。
現在回想起來,我當初選擇用Slowly當作我的第一個交友工具真是太好了。
如果,一開始就使用一般的交友軟體,我可能第一天就放棄了。
面對著,對方打字好快,我還沒有思考,就要面對沒意義的尬聊。
這樣的壓力與局面,我很快就會打退堂鼓。
吸氣、吐氣深呼吸、放輕鬆
專注和一個人聊天與同時和不同人聊天,所需要的精力跟能量,就如同走路跟快跑般。
因此我需要調整步調,因為沒搞懂功能,我是直到一周後才知道要按同意鍵,才會進到下一階段的互選環節。
我覺得這個設計不是很貼心,直接跟我說結果不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我對答案(縮頭烏龜)。
總而言之,我把落下的確認鍵回覆完,開始陸續收到新訊息,
那正是我壓力的開始,完全不同的節奏和訊息量,幾乎把我給淹沒了。
我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初衷否則,我這個臉盲聊完就忘了,不符合我顯示生產者的效率。
釐清需求現況
- 使用動機
- 認識異性朋友
- 擴大交友圈
- 找到跟自己價值觀相近的對象
- 追加 男性婚姻市場的市調
- 合理時間分配
- 依照熟悉和好感程度分配優先順序
- 依照當天的空閒時間
自己的時間80% 新認識的朋友20%
- 資訊交換
- 了解對方的使用動機
- 交換價值觀點
- 分享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等等
第三周
破框而創...然後呢?
2023年3月我再度參加女人迷的年度論壇,那時我對於學習這件事感到疲乏,
所以我只報名了晚上的場次,當時的我依然很迷惘。
排隊時,聽到後面的與會者,興高采烈地分享著她白天的收穫,我當時有些羨慕,她臉上掛著的笑容是我失去的熱情。
如果問我,這場講座後我找回初衷了嗎?
我仍然很迷惘,對事業、對未來、對人際關係,
但我也在那場論壇上認識了新朋友:那位姐姐鼓勵母胎solo的我勇敢的去交朋友。
只不過我是直到今年,身體才終於行動
壓力帶來的身體負擔
透過交友軟體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我逐漸感受到壓力,
我以為我準備好了,要跨出新的一步;
但開始陸續有網友跟我提出交換社群帳號,甚至是想見面後,
在我毫無察覺的時候,我潛意識退縮了。
答應的當下,我覺得不過就是見個面,交個新朋友,順便看看照片跟本人的差距
做過陌生開發的我覺得這有什麼難的,直到我的腸胃開始跟我抗議
伴隨的身體的緊繃和焦慮
我又在半夜醒來,甚至得了腸胃炎,我才發覺不太妙
確診社恐嗎?
在有對話的30幾位網友中,有7成表示覺得我樂觀開朗,不像是個內向者剩下3成還在簡單的問候。
被問到交往經驗,聽到我母胎單身震驚率是100%
當然,不排除是對方的禮貌反應
在給我的反饋中,我或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社恐,我只是學習過聊天技巧,找共同、分享差異,提升好感最好的方式,就是激起對方的分享欲挖得愈深入給予同理,信任感愈強。
這也是我過去人際交往最大的體悟,但我真的很想了解對方(新朋友)嗎?
有時我自己都不完全明白,甚至收到對方說能感受到我的真誠時,
我不禁思考,真誠等於我真實的反應嗎?
慢慢來比較快
朋友關心問我焦慮的原因,我說我是在使用交友軟體後開始不舒服的,
我開始自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社交障礙
但我對於熟人相處,就沒什麼問題(除了我比較難相處之外)
但排除掉壓力就好了嗎?
不使用交友軟體後我就能自然的和他人相處嗎?
我的不安全感、多疑,和防備心依然不會改變,
我需要試著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才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現階段,我能突破的就是克服我的紅點消除症,把聊起來覺得不合適的朋友降低聊天頻率,如果是剛聊天就開撩的,就放生不回應。
更加重視自己的獨處時間,多和自己對話,執行的當下,我的壓力就減輕不少。
自我覺察提升心理免疫力
大量且快速的認識新朋友,前期壓力真的很大,剛開始還沒抓到節奏不免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去回應。
加上,資訊收集階段本來就需要花費時間去了解對方,
我也還在摸索我喜歡與不喜歡的相處模式。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善於社交的、邏輯清晰的、太過熱情的、講話直接的等等,每個人的特質都很鮮明,我也從不同人的身上學習優點。
雖然也有不適感,但這終究是成長必經的道路,畢竟,我以前都不曾直面過它,過於迎合他人,壓抑自己的感受,不舒服又不說,這才是導致自己常常生悶氣內傷的原因。
現在我願意打開自己去溝通,儘管現在我的表達還不夠圓滑,甚至沒有共識時會氣到說不出話來(工作上ing),但也都比我自己憋著不坦白來的強。
至於不在乎的人,就隨它去吧。
面對面是心態調適後的事
如果說焦慮的情緒是我用了"交友軟體"這件事,那更深的一層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目前能想到的是『害怕改變』及『沒有急迫性』。
我很喜歡單身的生活,
甚至也說過不想有太多人來分走我的時間,但這不是我沒有努力過的藉口。
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求,只是我想要的『愛』偏理想化。
大家常說,喜歡跟能不能相處是兩回事,但我們為什麼要跟能相處但普通喜歡的人走下去呢?
若非有很大的急迫性,可以讓我奮不顧身去追尋,那我想我還會持續在這個步調下,緩慢的了解,讓時間成為加分項,如果對方不是對的人,就會在等待的過程中離去,也會明白終究不是同一路人,放寬心吧!
一切都是緣!
to be continued
這裡是書書的棉花園,也是Return to Light(回光之旅)
分享個人成長、心靈療癒和生活儀式感
「你今天有沒有發現屬於你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