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福樓拜的《文學書簡》(中國譯),時而看他輕鬆戲謔,時而讀他文學上的諄諄教誨,實在有趣。回到批評,福樓拜對他情人劇本的批評不可說不嚴厲,最直接的評語是「庸本」,但是啊但是,能被他評為庸本的作品何其少,更多的是連讀都不想讀吧。一位有自己藝術觀的作家,擁有甚高的美學與文學堅持,自然對世上的俗本嗤之以鼻,所以能被福樓拜批評,反而是他對該作者的溫柔。
批評自然是件難做的事──非指批評所需的文學造詣(因每人有每人的文學),而是指「要批評什麼」這件事。自有網路以來,批評繁盛,智者、愚者、好事者、無所事事者、花樣年華或耄耋之人皆在批評,想批就批,想評就評,沒有標準。從根本來看,這是好事,給與世俗大眾欣賞文藝的新角度,倒不是壞事,然則網路的特性卻讓「批評」這事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如同現在的短影片一樣,批評者同樣也想吸引人閱讀,故煽動、誇大、過度肢解與聯想的文字、挑選熱門的事物來批,都是常見的方式。其實,只要想想批評者背後的用意,就知道到底要不要花時間去讀該人的批評。
對我而來,欲批評的作品,必定打從心裡深愛(否則花那麼多時間鑽研爛作,豈不矛盾?)。我願意花時間,或分享,或單純不願它被埋沒,都是因為我認同這部作品,並且我的生命已經與它產生共鳴,而能在那部作品的基礎之上,蓋出更加輝麗的建築,不止讓聽者眉飛色舞,甚至讓原著者驚呼連連,這才是正面的批評啊。